一、这一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李白的《静夜思》,柯岩的《夜色》,屠再华的《端午粽》,韦其麟的《彩虹》,语文园地里由五块组成【每个人身体上的汉字,字词句运用中练习轻声字的,学习点的笔顺规则,《寻隐者不遇》,还有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绕口令)】
从古诗词来看,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二、单元主题
亲人哺育我成长
三、单元真实情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可敬可爱的家人,都有亲人哺育自己成长的经历。在 “亲人哺育我成长”的情境中,学习《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一组文章,更好地唤醒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产生感情的共鸣。
四、单元教学要求
1.采用多种方法,自主认识58个生字、5个偏旁,会写28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以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表达的意思。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归类积累“×来×去”一类的词语。
3.开展“一起过节啦”的语文实践活动,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4.在“对对碰”的游戏情境中积累与身体部分有关的词语,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学习写好带有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朗读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和大人一起读读绕口令《妞妞赶牛》。
五、大单元教学设计
我们曾经从大单元的角度研究过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试图寻找到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最终确立的情境是:亲人哺育我成长,因为这一单元都与亲人有关。《静夜思》中月圆之夜诗人在扬州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夜色》中亲人陪伴“我”,母亲给我讲故事,父亲拉着我出去,让我克服了对黑夜的恐惧,让“我”真的勇敢;《端午粽》中家人培育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奶奶给我做粽子吃,让我知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根;《彩虹桥》中“我”用行动去回报哺育自己成长的亲人。寻找到“亲人哺育我成长”这一真实情境后,就可以确立三大教学任务:一是家的故事学习,二是一起过节啦,三是飞上彩虹桥。
所以教学顺序变成了:第一任务通过教《夜色》、《静夜思》、语文园地中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活动来完成,第二任务通过学习《端午粽》学习来完成,第三任务通过《彩虹》来完成。
(一)
A《夜色》
这是一首童诗,里面有三个人物,一个是妈妈,一个是爸爸,一个是“我”。第一节诗,写了我的“胆小”,写了妈妈用勇敢的故事来改变我,可是我还是胆小。第二节诗,写了我的改变,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晚上爸爸硬拉着我去散步,看看黑夜中的一切与白天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就这么简单,但爸妈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着不同的效果,要让学生明白。另外,这首诗表达的逻辑关系也很清楚,要把诗给予学生的逻辑思维给孩子。
学这首诗要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还要读记四组词语。其中“晚、再”要好好教。我教三年级,有多么学生一直把“晚”字写错,也就是右边一直是“兔”非常难改。假如这时候老师能从汉字源流的角度讲一讲为什么是“免”,以后就不会错了。古人的生活规律与现在人不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与“免”在一起就是太阳落下了,一切劳作停止。
B《静夜思》
李白的《静夜思》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了,都被讲烂了。因为我没有教过一年级语文,所以这首诗也没有细致读过什么资料。今天查了一下,才知道如下的事:
1.李白的《静夜思》有两个版本:
明代版本: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从网上看,日本的《静夜思》与我们又不一样】
多年来,我们的教材选择是明代版本。宋在前,为何选明代的?
2.学者对“床”字的理解,至今没有统一答案(实在复杂):共有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学者都有这么多的争论,讲哪一个合适呢?哪一个适合一年级呢?如果不讲,那就只能是我们今天所睡的那个床了。
3.“静夜思”指的是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疑是好像的意思,举头是抬头的意思。这首小诗,里面有比喻,有衬托,写了诗人的错觉。这些能不能在课堂上讲呢?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太小了。
4.这首诗写于726年9月15日扬州的旅店里,李白26岁。他的家在哪里?“思故乡”思的是什么呢?这要不要与学生说一说?
编者肯定说,不要说,不要说,背诵下来能够默写就行。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考虑便是从余的了。
这一课有认识9个字,会写7个字“低与故”要重点教。
C认字加油站与字词句运用的学习
指着自己的眉毛、鼻子、嘴巴、脖子、手臂、肚子、小腿、脚尖,说,然后认识这些字。我觉得可以写这些字。因为这一切他们都能说对,说对完全写对。虽然教材不让写,只让认。其实老师可以大胆教写,学生不会讨厌的。会写这些字,知道这些词,许多句子就可以写出来了。
字词句运用中的三组词都可以放在课文中来学
D《寻隐者不遇》
过去《寻隐者不遇》我们是在五年级上学期教的,现在变成了一年级下学期,原来是细教,现在变成了背一背积累就行了。其实贾岛的这首诗,值得细教。
《寻隐者不遇》随手可以查到前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一年级的孩子只是背一背,以后不再学了,这么好的诗,多可惜呀!
E《妞妞赶牛》
这是一个绕口令,可以把其当作“童诗”来教。
这首童诗,要反复读的,先在教室里读,然后走出去,跳着皮筋唱。同学们之间比着读。一开始慢读,记住之后练习快读,能读多快就读多快。这样的训练才好玩。“妞、牛、扭、柳、拗”只有在读玩中才能认识。
(二)
《端午粽》的学习
真实,就把粽子带进课堂里。或者提前在家里包,让孩子感受一下。不过,不是谁都会包粽子的。我就不会市场上买来那种粽子。
细想想,我总共包过两三回,是用家乡的芦苇叶包的,不是箬竹叶。我怎么包都包不大,只能包那种小小的。不过煮出来有芦苇叶的清香,挺特别的。
我到进修学校工作,学校有位老师非常好,连续多年带给我们粽子吃,她们家的粽子都是肉的,每一个里面都有一块肉块,米香、肉香、芦苇叶的香,真的难忘。她们家为什么会呢?因为她的父母是丹阳人。后来,离开了苏北,再也没有人送自己包的粽子了。在南方工作,端午节学校发过粽子,因为里面都有添加剂,所以都不想吃。所以这十来年,几乎没吃过什么粽子。
还是自己采的芦苇叶,用自己的糯米,自己洗净的枣、肉,然后自己煮出来,那种感觉才是美的。
所以,建议一家人一起包一次,有了这种体验,学习这一课就不一样了。特别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端午粽》出自屠再华的《嘟嘟糖和小雪灯》,屠再华,中国内地作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嘟嘟糖和小雪灯》等。课文第二自然段是: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这个粽子红枣粽。作者还说外婆包了红豆粽、鲜肉粽。如果把上一段文字变成下面的样子,行不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豆。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块肉。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课文最后一段是:“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什么用“据说”这个词呢?如果学生问我们,我们怎么解释?
(三)
《彩虹》的学习
一篇课文,只有第一自然段是陈述句。其余三段,全是由问题组成。第一组问题是问爸爸的;第二组问题是问妈妈的;第三组问题是问哥哥的。
这些问题,爸爸、妈妈、哥哥会怎么回答呢?课堂上,可以让孩子去说(回家让父母帮助录音整理成文字),与作者一起把这篇文章做一个改变,文章不就变了吗?
一年级的孩子,看过彩虹吗?我估计绝大多数的孩子没有看过。因为彩虹不是那么好捕捉的。时间很短,还来不及观察就没有了。
2016年去西藏支教,下了飞机,居然看到了双彩虹。我五十年的人生,看过多少次彩虹?不多,屈指可数。
彩虹是什么?其实还是要跟孩子讲一讲。其实也可以做一个人工彩虹让孩子看一看。这样也挺有意思的。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