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实施不可缺少这一导

2023/4/7 14:36:04  阅读:100 发布者:

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大量阅读整本书,如果指导学生爱上读书,如何落地之设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课堂上,一名老师说:“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读书,能读多少就读多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像这么说的老师有很多很多,这类型老师是不是有让学生爱上读书的方法?答案是:没有!这些老师能否真正指导好学生爱上读书?会教整本书学习任务群?答案是很难!为何这么说?因为这些老师所说都是大道理,是任何一个不需要实践的稍微上过学的成人都能说出来的,没有任何专业含量。而这类老师肯定不爱读书,他们的孩子也很难拥有什么读书素养,所以想让其所教学生爱上阅读也不可能,即使教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文本,仍然是难以达到。

课堂上,一位老师说:“孩子们,你们不必要带什么课外书到学校来,我家有很多书。我的孩子一年能读完100本书,这些书老师也跟着看了,我觉得其中这50本希望大家一年时间每人都能把这50本书读完。每一学年,我都会带100本书到班级里来给大家看,与大家一起看。”像这样的老师、百千万所学校,恐怕也难遇到一二,所以对于众多学生来说真是百年难遇的。这位老师为什么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年读100本书,却让别人的孩子读50本书呢?这就是专业化的表现。不得不说,这一做法是科学的。一个老师面对那么多学生,让每人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年读完100本书,这种要求太高,很难做到的,也会增加学生负担,会让学生反感的。但降低了一半,不少孩子会觉得老师仁慈,内心里也会产生这样的目标很容易实现。据有关资料来看,这位实验者的实验结果是,每位学生一年读书都超过了80本,而这所学校也成为了世界奇迹学校。这就是让学生爱上大量读书的秘诀,如果一所所学校老师都能这么干,肯定胜过所有教材上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有人会说,这样的老师太自私,自己读那么多,却让孩子读那么少。这一理解是表面化的,也是不恰当的。因为,世界上这样的老师目前才出现一位,假如世界上所有的老师都能这样,世界就不一样了!

其实这一老师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老师要提前带着自己的孩子读书。这一读有什么好处?在家庭氛围内实施阅读,能让老师在实验中知道读一本书需要多少时间,知道父母与孩子每天什么时候读书最贴切,清楚应该放弃什么事物才能保障每天的阅读,一年应该买多少书或者借多少书才能让大量阅读实验推进,用什么方式记录阅读才是简单的……老师没有这样的实验,直接到班级开展,不是不可以,也不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但很难专业地推进,很难持续化地开展,很难保证一年又一年惊人的读书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非常重视整本书阅读,但如果老师只是重视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每学期用两个星期来教,考试就考所教的,这样做法到底会有多少实效,只能等待新教材出来实验了才明白。

在一线工作久的老师都非常清楚,绝大多数的老师是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也就是说是不可能有效进行大量阅读实验的。因为很多语文老师并没有爱上读书,读书量很少很少。肯定有老师说我不该讲这个真话,不该把中小学教育中的这一丑抖出来给社会看。其实,我说不说大家都明白,我说出来决不是讽刺挖苦,更不是炫耀什么,更不是指责老师,因为老师在师范院校里也没有接受过整本书阅读教学专业训练。因为老师这事那事很多事,事真的很多,统编教材从2016年秋季开始,每册书中都有快乐读书吧。实验至今,可以对语文老师进行统计,看看有多少把自己所教年级的那几本书读完了?比如五年级下册,要求学生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可以调查,看看有多少老师把这本书读完一遍了。所教年级的书都没读,快乐读书吧怎么教得快乐?这同样不能怪罪一线老师,因为目前还没有哪所学校的领导给老师配这些书的。

所以说,推进大量阅读,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老师们先读起来,老师如果有孩子,就在家里带着孩子读起来,读上百本千本,读着读着就知道哪些书自己的学生可以读、应该读,读着读着就会把自家的书带到班级里与孩子分享,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徜徉于读书吧中。

我知道这只能是假设,因为许多学校的老师在短时间内还不会这么做的。特别这两年的延迟放学,让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再去读书了。老师不读,学生想读,那就更难了。不得不说,学生的大量阅读是不能等的,老师如果做不到,家长每天应该想尽办法与孩子读起来,按照每年读百本以上的速度读起来,这件事是可以做的,是可以真做的!做好了,孩子就相当棒了!不做,很有可能孩子、家长都被卷得爬不起来呢!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