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生早读,其实还有更科学、高效的评价方法

2023/4/7 14:30:57  阅读:98 发布者:

最近,学生的早读情况不好,成为一个问题。

学生读书有气无力,声音不高,有的东倒西歪,昏昏欲睡,班级氛围消极沉闷。早读效果不好,既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也影响老师的上课情绪。

如何破解这种状况呢?老师们展开了头脑风暴。

有老师提出方案,说先从声音抓起,早读测分贝,各班进行评比。

有老师不同意,说读书不能光比声音,声音大不一定效果好。

领导拍板:先从声音抓起,有声音不一定好,但是没有声音一定不好,先从声音抓起,破解当务之急。

量化评价之“利”

一声令下,各班开始行动,班主任提要求,想办法,行动积极。目的只有一个,先让声音大起来,改变死气沉沉的现状。没想到效果极好,早读声音雷动,各班早读面貌焕然一新。

检查老师每天早上挨着班级测分贝。既然是测分贝,如何测呢?用手机的小程序就可以。不过在测分贝时出了一点小状况。

用手机测分贝,不同的手机测出来的分贝值不同,而且差距比较大,用这部手机测出来的都是100以上,用那部手机测出来的都是90多。所以每次测分贝时只能用同一部手机。还有一个问题是每部手机测出的各班数据差距很小,差距基本都在小数点之后,各班根本拉不开差距。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信性,学校大力支持,决定购置一批分贝仪,用专业的设备来测分贝。

一批分贝仪到位,测分贝的问题迎刃而解,专业设备测出的数据当然可信,采用这个数据进行的班级评比也比较权威,早读的量化评比考核开始进入良性运转阶段。

一个管理难题就这样被成功破解,这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启示很多,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评价考核要抓住关键指标,指标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

早读本来较难管理,但是抓住了一个可以量化的关键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就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快盘活了早读这盘棋,在短时间内扭转了颓势,收效明显。

量化考核具有一些天然优势,如简单易行、客观公正、容易记录、便于评比。但是任何管理工具都不是万能的,任何管理手段都有保质期,时间一长,缺点就暴露出来。

量化评价之“困”

将早读的优劣用分贝值来量化评价,起初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评比的深入,竞争压力的增大,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分为三类:

1.片面追求数据美观,管理手段变形

为了让分贝值高起来,大多数班主任都采取加强教育督促的方法,但个别班主任的做法不合适,如要求学生站起来读书,且站立时间较长;不停对学生和小组加减分,让学生长时间大声读书,学生口干舌燥,甚至嗓子嘶哑。

这些管理手段已经违背教育原则,对学生身心健康不利,必须予以纠正。由此产生的数据已经不能准确反映正常真实的学习状态,是一种歧途。

2.目标过高,竞争内卷,一些作弊手法出现

当目标过高,外部竞争过于激烈,考核压力过大时,一些非常规手段就会出现。

分贝仪的数值只能反映检查者出现这一刻的情况,不能反映长时段的情况,后来学生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和“窍门”。当手持分贝仪的检查老师出现时全班声音“狂飙”,老师离开后声音“骤降”,表演意味明显。

后来检查老师开始从后门进入教室,不让学生看见,可是后面很快就有了“哨兵”,这就变成了猫鼠游戏。

还有学生发现了分贝仪的一些缺陷,分贝仪是个“近视眼”,对近处的声音敏感,后来分贝仪所到之处“听取蛙声一片”,故意抬高分贝值,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让数据失真,让评价考核失去意义。

3.名不副实,数据失去权威性,师生热情减退

所谓“纸里包不住火”,一些平时数据“亮眼”的班级,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经过几次之后,谎言不攻自破,一些自导自演的班级“自食恶果”。

量化评价的可信性来源于数据的准确性,当数据不准、失真之后,评价考核就失去了权威性,随着口碑崩塌,会引发信任危机,整个评价考核体系就会随之“塌房”。

此时要求取消量化评价的声音响起,并列举出量化评价的种种弊端,他们所说也都是事实,此时面临一个抉择,要不要取消量化考核呢?

我们反思一下,这个“锅”是不是都需要量化评价来背呢?

当我们看到量化评价的优点时,也要看到它的缺点。量化评价简单易行,是因为维度单一,抛弃了丰富性;量化评价客观公正,就意味着过分依赖数据,抛弃了人的感性评价,看似公正,其实是一种简化;量化评价需要标准,但是标准一旦固化,就容易在低纬度竞争,形成内卷和内耗。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要抛弃量化评价呢?如果不抛弃,有什么破解之道吗?

量化评价之“破”

认识到量化评价的优劣,如何破除这种困境呢?针对早读的量化评价,我们启动了改造升级工程,具体有三个动作。

1.修改评价制度,破除唯分数论

将原来的“争优”制变为“达标”制和“等级”制。原来各班为了争第一,极其看重数据,可谓锱铢必较。其实小数点后那点差距,对应到实际情况,没有什么实际差别,可是反映在名次上可能差距不小。

如何破除这种内卷呢?就是将“争优”制变为“达标”制或“等级”制。

“达标”制就是设置一个标准线,达到这个标准的都是优秀。经过研究,我们将班级分贝达标线设为95,达到这个线即为优秀。后来为了避免攀比,达标班级不再记录分贝值,只记录为“优秀”。

“等级”制就是设置几个标准线,例如95分贝以上的为优秀,85分贝以上为合格,70分贝以下为不合格。不合格的班级适当提醒一下,合格班级不作要求。

修改评价制度,可以让各班继续重视“声音”这个“引擎”,又能避免过分重视数据。不过很快各班都能达标,班级之间没有差别,这样一来所谓的评比考核就不存在了。怎么办呢?

2.引入多维度评价,破除单一评价

所谓内卷就是在低纬度做内耗式的竞争,如何破除内卷呢?可以不断调整标准,让竞争的过程变为提升能力,提高水平的过程,这样的竞争就变得有意义。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衡量早读的指标,至少可以找到以下几个:声音、姿势、神态、动作、效果等等。声音只是早读的一个指标,而且是一个比较浅显的指标。当初我们只是为了简单易行采取了声音这个指标,其实不能全面真实反映早读的面貌。

我们观察到认真读书的学生是神态严肃,声音中等,边读边背,并伴随一些写写画画动作的。如果只用声音一个指标来衡量,无法筛选出这些好学生,所以我们要用多个指标来衡量。

引入多个维度就不能只用量化标准,而要引入人的主观评价,这对检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倒逼“检查者”变为“管理者”,检查老师不能只负责检查记录,而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做出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这虽然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是也赋予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增加了工作的价值感。

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很多主观因素,我们是不是要弱化量化评价呢?

3.引入测试,用实效说话,不放弃量化评价

无论神态、姿态还是动作,都是外部的观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实际效果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对整个班级进行评价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就要继续用量化评价,我们引入早读检测机制。

早读检测要利用好,应遵从“少、准、快”的特点。内容少,学生用时不长;出题准,突出易错点和难点;反馈快,快批快改,小步快跑。

在突出“少、准、快”的同时,也要避免陷入为了测试而测试的境地。我们也应该看到早读检测太“小”,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能评价早读的长期效果。所以我们又进一步改进,在早读小检测的基础上,推出每周一次的大检测。

大检测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周一下午的课间操时间,全年级的学生按班级坐在塑胶跑道上测试,从上周的所有早读内容中选择出题内容。成绩出来后,按照各班的平均成绩进行评比,划定一个标准线,不达标的班级适当扣分。

这样做就防止了短视行为,避免了侥幸心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真实情况,也进一步促进了早读质量的提升。

早读是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如果评价合理,管理科学,就可以做到科学高效,积少成多,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学无小事,在每一个环节上我们都应该有不断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早读评价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量化评价的优点和缺点,并采取措施不断改进,扬长避短。我们要不断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评价手段,让我们的教学评价走出内卷内耗,走向科学高效。

作者︱杨超峰(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