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单元读写融通,从一道课后思考题入手——《军神》“讲故事”,你可能看不到的教学价值

2023/4/7 14:05:57  阅读:128 发布者: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从单元大概念的角度来看,本单元阅读层面与表达层面的要素,都关涉到“言行细节”和“人物内心”这两个核心概念。

阅读层面,旨在从“动作、语言、神态”等言行细节,体会“人物内心”;而表达层面,则是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言行细节,表现“人物内心”。

由此而形成的融合性概念,则确定为“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往往是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体现”。正是从这一概念入手,理解层面的“体会”和表达层面的“表现”,才能有机勾连“言行细节”和“人物内心”之间从读到写的逻辑关联。

本单元《军神》一文第三道课后习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要求:

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内心的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对照语文要素,这一道课后习题既依循单元语文要素之根,又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变化与升级:

其一,要求学生体会的,不仅仅是沃克医生的“内心”,更有其内在的“变化”轨迹;其二,在体会内心变化的基础上,同时要求“以沃克医生的角度讲讲这个故事”。

很显然,这种语文要素升级版的课后习题,已经不仅仅指向于文本阅读对语文要素的关注,更指向于了单元习作板块,为学生完成单元的习作助力。

鉴于此,这一道题在本篇课文的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是构建单元整体教学重要链接点。

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往往随着事情发展的阶段而相机变化。情节的发展,促成了内心的变化,而内心的变化,又回应了不同情节下人物的具体言行。

所以,基于某一个阶段下的内心体悟,尤其是某一个情节,无法与整件事情关联起来,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时,自然就会陷入“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尴尬。

只有通过内在逻辑的组织与串联,透过人物的的言行细节,在前后对比统整下,感受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轨迹,才能将人物内心活动置放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比如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的态度来看,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后对比非常鲜明,比如:

“问诊时”,沃克医生的态度是:冷冷-愣住-惊疑-柔和;

“手术前”,沃克医生的态度是:生气-愣住;

“手术时”,沃克医生的态度是:双手颤抖-汗珠滚滚。

“手术后”,沃克医生的态度是:惊呆-慈祥-肃然起敬。

这些变化本身即是沃克医生言行细节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刘伯承表现的直接反应,与故事情节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

如此梳理,不仅高效完成了课后习题中“体会人物内心变化”的具体要求,同时确定了后续讲述故事的线索,为裹挟相关的细节,丰富讲述素材提供了支架。

单元读写一体化整体教学,决定了习作板块不能等教到时才有所涉及,而要习作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所运用的方法,前置到阅读教学,在单元教学的一开始就已经开始。

作本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正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板块。教材编者设置的这道题中,“讲讲这个故事”的本质,已经从前面两个要求的“理解”维度,向着表达维度转换。由此,这道题既落实了“根据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这一阅读层面的要素,更为单元习作“他( )了”提供了方法练兵的平台。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绝不能在梳理线索之后,直接让学生一“讲”了之,而要树立读写一体化的意识,在讲述的实践活动中,与最后的习作关联。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愤”“悱”状态,不是自然形成的,更不是教师所能够直接给予的,而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性的参与和活动,以体验的方式逐步形成。

比如学习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会设置这样的思辨性问题:

课文的题目是“军神”,刘伯承无疑是主人公,但纵观整篇课文,描写沃克医生的篇幅要远远胜于描写刘伯承的。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在纯粹的阅读层面,直接抛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能一个客观者的角度,对作者的构思进行揣摩和思考。

与其如此,不如先为学生搭建讲述故事的平台,让学生依循这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沃克医生的视角,关注刘伯承在整个故事中的言行,等学生在讲述故事、形成感性体验之后,教师该出手时再出手。

此时,学生再相机面对这一问题时,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阅读者,更是一个主观意识被充分激活的积极体验者。

学生不仅看到了沃克医生鲜明的反衬作用,正是借助人物内在情感的变化,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才能越发打动人心;同时,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如果没有沃克医生情感变化的轨迹存在,整个故事的发展就会变得“胡子连着辫子”,一者没有清晰的发展节点,二者则是在展现刘伯承言行细节时,就有着诸多不便,对于体会人物的内在情感也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都是相同的问题,由于出示的时机不同,提出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切换了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视角,以更加感性、体验的视角,自然生发出自己的感知。

继续研读这道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变化”的基础上,再“讲讲这个故事”。设置这一道题,显然与最后的习作板块有着紧密联系。

单元习作板块中,编者要求:

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

既然这个单元的表达要素是: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但为什么本篇习作在提出“把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这一要求前,还要“回想发生了什么事”,并且要梳理“事情的前因后果”呢?

道理很简单。

任何人物由内心所生发的动作、语言、神态,都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具体的事件和情境对内心意识的触动而形成。如果没有了事件的整体浸润和情境支撑,人物的言行细节再详实,也是虚空的,由此而体会到的内心活动,也只能是词语符号的标签,学生无法在寻找相机、品味文字、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共鸣。

如果从表达的维度来看,没有事件作为支架,学生表达的语言文字,也无法有效地促发学生内在思维和情感的波澜。

基于这一点,再重新甚至这道课后思考题,学生在“讲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就将言语表达思维和内在的心境,依循着故事发展的逻辑,相机感受到了人物言行细节与事件情境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学生讲述故事完毕之后,教师不妨直接跳到习作板块,以随文练笔的形式,出示习作主题“他( )了”,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某一事件中,先补充好题目人,然后借助这篇课文情节发展的阶段,尝试对选择的事情撰写提纲。

事实上,这一步教学完全是最后习作板块的内容,但此时融入到这一道课后习题的解决过程中,逻辑通达,进阶自然,凸显了课文的范例价值,强化了单元读写一体的编排方式,为最后的习作教学提供了储备性认知。

总而言之,践行统编版教科书单元一体化理念,形式多样、维度丰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单元中每一处资源、每一个练习点,都不仅仅针对于单篇的课文,都与单元其他的素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真正洞察其中的关联,才能织就单元内容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将单元整体教学落实到位。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