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评课 | 语文要素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落实
2023/4/7 14:03:09 阅读:130 发布者:
文\陈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三学段提出要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
《青山处处理忠骨》这篇课文就具有特殊的时代印记,蕴含着崇高的革命。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是革命题材文章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革命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遥远,其落脚点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中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基于此,从细节体会“毛泽东丧子之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是本课学生感悟的难点。
王老师带领学生抓住细节,想画面,走进人物内心。
在品味重点语句上王老师带领学生发现方法,运用方法,紧扣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悟人物内心,体会角度多元化。如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王老师尊重学生最初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发现方法,总结方法,学会抓神态、动作的细节。学生抓住动作“站”“仰”“望”,王老师请学生思考这几个动作为何能展现出人物的悲伤?引导学生学会想画面,从动作细节中感悟毛泽东的悲痛,而非从丧子的事情中简单体会。在学生找到“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王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描述踌躇的画面,顺势追问“签字意味着什么?”学生更能理解“踌躇”背后的深层含义,自然体会到毛泽东复杂的情感。
紧扣细节,想画面,以读促悟。王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悟其语”“悟其法”“悟其情”。
文中一处语言细节,一连用了两个反问句。“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想象感悟,角色体验,通过朗读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大公无私与宽广胸怀。
王老师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细节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品析语言、揣摩语言,发现作者写法上的秘妙,体会人物情感,学习表达方式,同时为运用语言做好铺垫,在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时对语文要素的运用水到渠成。“在毛泽东签字的这个漫漫长夜里,是怎样的情景?”王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学生从脑中的画面到运用细节,再形成文字的画面,表达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语言得到训练,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为本课特殊的题材,在语用练习中也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和革命历史搭建了桥梁,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思想育人的功能,做到了“文道统一”。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