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按
上周,执教了一节课公开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自感较为成功。视频发布以来,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粉丝的肯定。其中,不少老师都认为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设计得恰到好处,学生动态生成的练笔片段,也展现了较高的质量。其实,这一处“随文练笔”的设置,并没有着力、刻意打造,从整节课的设计体系来看更多是“顺势为之”。现从“随文练笔”契机把握的角度,对这一环节做如下反思。
2022版新课标再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无论教学理念如何转变,语文课程的这一本质属性都无可撼动。
统编版教科书中很多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大概念的形式,明确了读写训练的价值点。比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层面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层面的语文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
从“体会”到“表达”,都依托于“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实现,体现了鲜明的概念认知和读写一体的原则。
教学这个单元课文,设置“随文练笔”既可以借助趁热打铁的练笔倾吐,反刍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又可以在初试身手的尝试中,为单元习作蓄积经验储备。
鉴于此,教师借助语句“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紧扣“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一细节展开随文练笔,要求学生想象还原毛主席在“那个夜晚”签字前后的场景。
为什么这一处的“随文练笔”契机把握得好呢?
一、形象已认知,练笔有存货
“随文练笔”说得到,本质是表达与交流。这就需要学生意识中有“货”。
没货,学生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要么硬挤牙膏,要么胡编乱造,要么东拼西凑,严重制约教师设计练笔的用意。
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作为阅读要素向表达维度转换的媒介,决定了随文练笔的训练必须要指向语文要素,否则剑走偏锋,就失去了过渡的用意。
鉴于“借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语文要素,学生要在此处的练笔中,展现并还原毛主席的言行细节,就需要在思维意识中对毛主席的形象特点形成深入感知,才能在练笔中顺势延续形象,进一步细化、展现毛主席的言行细节。
教学至此,学生已然对毛主席的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感知:
在课文的第一部分,学生已经借助“一天没说话”“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饭菜已经 热了几次”等体会了毛主席失去儿子的悲痛;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和内心的呼唤,体会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思念。由此,毛主席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已然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
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借助毛主席“若有所思”的语言,感受了毛主席替人着想、严于律己、、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其作为国家领袖的伟人形象,与其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相得益彰,以一个完整体,贮存在意识之中。
同一个人物的两种角色定位,则为本次随文练笔输送了看似矛盾但又彼此交融的情愫,提供必备性的形象基础。
二、方法已储备,练笔有支架
从单元整体视角来看,读写贯通式的一体化结构,就意味着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成为了一个中转站。
在这一“中转站”中,既有阅读理解后的成果蓄积,也有习作表达所需要的方法储备。
从单元表达要素来看:“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能力生长的障碍点是,究竟怎样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而消除这一障碍点的方法,则藏在课文范本的语言文字之中,需要教师通过落实阅读要素“通过课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加以落实。
别光盯着这一处的“随文练笔”。
事实上,教师为这一环节的练笔,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从读到写”的思维转化,并相机为学生提炼了方法,积累表达经验。
比如面对“是否将岸英埋葬在朝鲜”这个问题时,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呢?
首先,教师以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为典型范例,梳理了人物内心的变化:从一开始决定“运回祖国,见见遗骨”,到后来“一视同仁,安葬朝鲜”。——如此180度的转变,用人物内心感受的巨大落差,展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效果。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细节,联系生活,借助原始经验交流:人在悲痛时、矛盾时,都会有怎样的表现?继而与语段中“站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等动作细节联系,洞察作者对人物细节遴选和表达的精准。
纵观这一语段的教学,既有整体视角对语段构思的梳理,又有对细节遴选和遣词造句的品味。整个过程,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理解的角度落实了阅读要素中“体会”的要求,同时理解并蓄积了表达要素指向的“表达”方法。
随文练笔环节中,学生手到擒来,并非偶然。这一板块中的“方法伏笔”,为最终水到渠成的表达,提供了必备的策略基础。
三、情绪已蓄积,练笔有冲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没有情感浸润、蓄积,即便有再多元的策略和方法支撑,也无法调和这“无米之炊”。
只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情感之潮,与文本角色形成共鸣,学生才能在随文练笔时享受到“蓄积于胸,不吐不快”的表达快感。
但就这篇《青山处处埋忠骨》而言,形成情感共鸣,何其容易呢?
作为五年级小学生,怎么会与“丧子之痛”“伟人胸怀”有共鸣呢?既没有生活经验作基础,更没有实际经历为铺垫。而唯一尽可能帮助学生缩小或者拉进与文本人物距离的方法,则是:
想象画面。
用想象画面,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场景;
用想象画面,建立人物对话的思维通道;
用想象画面,再现角色细节的真实过程。
在画面的想象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冰冷、机械的文字符号,而是撤掉符号的藩篱,直面了人物的外显表现。整段文字,如同放电影一般,在学生的脑海意识中动态浮现。毛主席逼真的言行细节,就赋予了鲜活的情感元素。学生利用这些语言文字,触摸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通过多重朗读,通过情感的释放,将课堂中的情感氛围推向高潮。与此同时,教师再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契机:比如你会怎么想?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由此,学生逐步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其中,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体,始终置身于文本之外。
情感在想象画面、对话交流中蓄积,更在多重朗读中叠加,情到深处,不吐不快。
直至练笔之际,学生趁势而下,情感和方法交相辉映,构建了表达合力。
四、载体有空间,练笔有余地
随文练笔契机的选择,既要考量教学体系的环节定位,也需要精选教材文本中最适切的价值点。
入选统编版教科书的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处处都值得学生品味借鉴、迁移练习,但这并不意味着“随文练笔”就可以随地播种,更不可能收获预设层面的果实。
毛主席在面对“是否将岸英安葬在朝鲜”问题上,“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始终交织着、矛盾着、纠结着。
在“运回祖国,见见遗骨”“一视同仁,安葬朝鲜”这一起伏之后,主席又经历了“犹豫踌躇,不忍签字”的纠结,直到最后,经历了一夜的思想斗争,才“泪湿枕巾,最终签字”。
有了前面对人物言行的详细描写,后面部分,作者则采用了略写的策略,尤其是最“泪湿枕巾,最终签字”部分,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细节,而是紧扣“泪水打湿枕巾”这一侧面细节,给学生想象补充、语言描述提供了最佳的随文练笔着力点。
同时,借助这一语句进行随文练笔,更与阅读要素的教学一脉相承。
前期,教师利用典型语段,借助人物的细节,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了毛主席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而这一语句,没有了人物的言行细节,但学生内在的情感仍旧在内心蓄积、涌动。
如此设置随文练笔,学生则借助情感冲击和方法支撑,逆向而行,再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感性获取毛主席在“那一夜”的言行细节,为最终的练笔提供了支撑。
由此来看,这一语段的留白,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成为了内在情感和表达方法彼此交融的试验田。一次水到渠成、顺势而下的练笔,不仅反刍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体悟,更为最后的单元习作积累了言语经验。
随文练笔作为阅读教学落实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表达方法的传授,更需要从不同的维度,选择最合适的契机。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最需要的时候,随文练笔顺势而入,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值。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