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 “抓细节+想画面”——评《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
2023/4/7 13:59:22 阅读:192 发布者:
文\张宁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第四单元爱国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实质是要打通人物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的通道,让学生能够通过人的外在表现认识人的内心世界,能够通过感受人的内在外化他的表现。这个能力,在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中往往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方法是“抓细节、想画面”。
在第一课时梳理完文脉,感受完毛主席在接到儿子战死沙场的悲痛后,第二课时重点品读了就“是否安葬朝鲜”这个两难问题的抉择,毛主席身上所具有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整节课分为四个板块,对于“抓细节,想画面”这一阅读方法的落实环环相扣,教学扎实。
·板块一·线性梳理,概览统整。
板块一围绕主问题:“思考毛主席针对将岸英葬在朝鲜这件事的态度先后经历了哪些转变”展开。
这个任务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关键语句的把握能力,也以问题支架带领学生回顾了毛主席做决定的历程:同意安葬——父子相见——踌躇犹豫——最终签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对课文整个第二部分的一个线性梳理。并通过这个梳理,也让学生对毛主席“伟人胸怀”“常人情感”这两个矛盾情感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
·板块二·批注阅读,提炼方法。
板块二集中于主问题:围绕毛主席的“常人情感”,哪些神态、动作最让你感动,做批注。
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往往容易陷入一两个词语笼统概括,而无法深入表达的困境中。例如,他们能体会此时毛主席的“悲痛”但不能展开说,说详细、说丰富。由此,“抓细节,想画面”的方法就十分重要。
课堂没有直接给出方法,而是通过师生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方法。教师抓住“仰着头”“望着天花板”“踌躇”等词,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脑海中的画面。同时还创设情境——“签下了字,就意味着……”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签字带来的后果,从而由动作、神态细节抵达人物内心。当学生能够抓住神态、动作、语言细节合情合理地想下去,就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板块三·由扶到放,以读促悟
这一板块请学生继续运用“抓细节,想画面”的方法,看看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毛主席的伟人胸怀。
由于毛泽东的伟人胸怀在文本中主要以人物的语言集中体现。所以这一段“抓细节,想画面”的方法落实基本聚焦于人物语言。并通过大量的朗读,以读促悟,帮助学生读懂毛泽东一视同仁、严于律己、跨越国界的伟人胸怀。
·板块四·紧扣细节,逆向训练
这一部分,围绕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了小练笔。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勾连了单元语文园地和习作的训练点,一方面是对“抓细节,想画面”的一个逆向运用,既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读懂内心,还能借助语言、动作、神态去表现内心,外化内心。真正实现人物内在和外在的联通,落地语文要素。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