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班方法▏潘阳:如何设计一个好的班级活动?
2023/4/7 13:46:51 阅读:12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21度班主任 ,作者潘阳
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以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好的活动益处更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对学生活动的研究已经不能简单地就活动论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特征和发展要求,设计有效且实操性强的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充电加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设计活动:
Part.01
活动设计要依据学生实际
本周,我们工作室成员集体观摩了由何勤老师执教的心理主题班会——《情绪百宝箱》。何老师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首先通过互动小游戏,让一年级学生初步感知情绪;接着,学生通过“情绪温度计”分享了自己的情绪,区分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最后,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能量魔法瓶”里记录下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并通过分享放大了自己的快乐情绪。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和个人兴趣密切相关。何老师设计的互动小游戏、情绪温度计、能量魔法瓶等活动,就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在这些活动中加深了学生对各种情绪的感知。我们在设计本班学生活动时,就要依据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
Part.02
活动设计可探究学科融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到:“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统筹各门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设计活动时可以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在班里上《劳动》教材中的《青蛙凉帽》一课时,有一位小朋友想起了一首儿歌:《小青蛙找家》,于是我让音乐老师教学生唱了《小青蛙找家》这首歌;语文课上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我联系科学老师给学生录制了小蝌蚪演变成青蛙的讲解视频,让学生对小青蛙的了解更直观、深入;美术课上,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小青蛙,积极构建开放的美育课程;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走近大自然”这一单元时,孩子们还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小河边、池塘边寻找小蝌蚪的身影------这些跨学科融合活动,打破了单一的分科教学局限,能使学生的学习从“零散”走向“融合”,从“浅显”走向“深入”。
Part.03
活动设计应争取家校社联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活动突破学校的范围局限,寻求家校社联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家庭和社会因素,尽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每学期我们班都会根据家长的特长和爱好,安排家长讲堂活动。通过家长讲堂活动,挖掘家长资源,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家长们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和班级。我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做一些社会公益宣传,去街上宣传遵守交通规则、实施垃圾分类、禁燃烟花爆竹等内容,并撰写相应的实践报告;在家长的带领下或者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去敬老院、养老院慰问老人,给老人们表演丰富多彩的节目等。在每周的班会课上,我通常也会设计一个需要家校配合的活动,比如执教《物品整理我能行》一课时,我发了一张“物品整理我能行”每周评价表(见下图),鼓励家长参与活动评价,校内外共同配合,逐渐提高一年级学生的物品整理能力。
设计活动时,我们要依据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尝试学科合作,探索多种学科融合活动;同时我们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多维思考,交互配合,如何把无形的教育寓于有形的活动中,需要我们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持续探索。
转自:“荣老师的有光课堂”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