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杨瑞霞

2023/4/7 10:08:01  阅读:122 发布者:

一、文本教学解读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写作”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值得继承和发扬。表达方法服务于表达意图。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举行“奋斗的历程”主题展览会。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通过任务驱动,深入探究,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品质,并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体会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信念。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1943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为统领,除开头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从女儿的视角来看,这篇文章还表达了对父亲为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基于单元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人物的“反常行为”,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抉择与命运,再现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细读文本会发现,这里描写的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有三处反常行为,如,被捕前,李大钊同志“每晚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出去的很早,在家的时候“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不仅如此,李大钊同志平时对待儿女十分耐心,非常慈祥——“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可当李星华问到烧掉资料的原因时,李大钊同志竟然含糊地回答李星华,而且显得有些生气。学习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李大钊同志的这一反常言行,根据时间节点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感受李大钊同志身处的艰难险境。

反常行为还表现在李大钊同志对“可怕的一天”的坦然面对。192746日的早晨,先是“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随后“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警察、宪兵那群人“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就在这种令人窒息、让人恐惧的情境下,李大钊同志还能做到平静地跟李星华说“没有什么,不要怕”,“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对“局势越来越严峻”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时间节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社会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感受李大钊同志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毅然选择,体会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念和信心。

李星华见李大钊同志最后一面是在法庭上。“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是李星华女士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一反常态,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记载:“李大钊从被捕到被害,在狱中度过了22天非人的生活。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各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牙签插手指......最后,竟然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全部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甚至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按照常态,法庭上李星华看见的父亲的脸应该是憔悴惨白的、痛苦不堪的,但李星华却看到了父亲那张一贯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庞,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身上闪耀着的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会写“埋头、幼稚、含糊”等20个词语。

2.通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结合相关资料,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会英雄先烈的精神品质。

3.通过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倒叙”的结构特点,以及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查阅资料,自主阅读。

课前布置自读任务,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预习,交流收获。

1)听写词语,检查生词学习情况。

第一组 慈祥  耐心  含糊

第二组 局势  严峻  尖锐

第三组 残暴  匪徒  魔鬼

2)缘题质疑,组织交流阅读收获。

关注课题中的“回忆”,思考并交流: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交流阅读收获。(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当时的社会背景)

【设计意图:革命传统类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学习障碍。课前鼓励他们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革命先烈所处的时代背景,为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作准备。】

(二)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重要的时间节点,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请你画出时间轴,并标记重要事件。

1)自主阅读,绘制时间轴。

     

 

2)组织交流,梳理课文脉络。

2.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找到描写父亲李大钊一反常态的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表现体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品质。

1)自主阅读,自主圈画批注。

2)组织交流,体会人物品质。

l描写李大钊反常言行的语句: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然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抓住“含糊”,联系上下文,一向慈祥耐心的父亲,为什么这次竟这样“含糊”地回答?这是作者的困惑,也是大家的疑惑。

1926318日段祺瑞执政府屠杀人民群众造成的惨案。是年3月,在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张作霖的奉军交战期间,12日日本派遣军舰掩护奉军舰队进逼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阵地,被国民军击退。16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援引《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大沽口事件”发生后,在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北京执委会领导下,北京学生5 000余人在李大钊等率领下于18日在天安门集会,通过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驱逐帝国主义公使、立即撤退驻天津的外国军舰、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会后,群众举行游行请愿,在执政府门前遭段祺瑞卫队的屠杀,死47人,伤199人。次日,执政府下令查封国民党市党部和中俄大学,通缉李大钊、徐谦等50人。

l描写李大钊反常神态的语句: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抓住“不慌不忙”,联系上下文,思考外面传来的尖锐的枪声,纷乱的喊声,粗暴的吼声,为何父亲还能“不慌不忙”呢?父亲心里难道不害怕吗?

补充资料:

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率国共两党北方机关迁至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西园兵营中办公。19274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不顾外交惯例和国际公法,率领200余人强行进入苏联大使馆界内,袭击苏联大使馆及其附近的苏联远东银行、中东铁路驻京办事处和庚子赔款委员会等地,逮捕共产党人李大钊、范鸿劼、谢伯俞、谭祖尧、杨景山等及国民党左派邓文辉等共80余人,抢走苏联大使馆大量档案材料和国共两党大批文件。国共两党北方组织遭受极大破坏。

l描写李大钊反常外貌的语句: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抓住“平静而慈祥”这一反常外貌,联系上下文,想象李大钊被押解到拘留所的这十几天里可能会经历什么?为何还会如此“平静而慈祥”?

补充相关资料:

李大钊从被捕到被害,在狱中度过了22天非人的生活。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各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牙签插手指......最后,竟然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全部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甚至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

通过关注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受李大钊同志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方法,如关注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等体会人物品质。查阅资料的学习重点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查阅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三)了解写法,体会好处。

1.联结板块,整体观照。

1)联结“交流平台”,关注开头和结尾。

学习活动: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请你再读这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你的发现。

1)出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19274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28日。”

2)组织交流,表达感受。

2.明确写法,体会好处。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前后呼应”的表达特点,体会这样写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