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最熟悉的陌生人:《静夜思》教学如何让学生获得新知|张梦乔

2023/4/7 9:52:30  阅读:135 发布者:

最熟悉的陌生人

——《静夜思》教学如何让学生获得新知?

本周即将教学第四单元的古诗《静夜思》,这首诗大部分同学不仅会读,更会背,熟得不能再熟,甚至“傲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那么怎样在能在课堂上激发出新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这首诗产生更新更深入的理解呢?以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借鉴之前的《池上》反思,我想到将诗人李白的经历引入,但在尝试设计时发现,《静夜思》和《池上》的风格有很大差异——

《池上》画面生动活泼,描写中诗人的视角鲜明,能够和画面产生互动,所以将诗人鲜活的形象引入十分有利于带动整个诗歌画面的想象和理解。而《静夜思》的诗风沉静,场景局限,诗人本身情绪浓厚但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鲜明的大动作,所以将诗人引入和不引入,对于学生对诗歌画面的理解来说区别是不大的——重点还是应该去体会诗歌中出现了两次的“明月”这一意象,以及明月所代表的“故乡”,即诗人情感的起源。

另一方面,李白的为人和诗风主要以洒脱浪漫为主,这样的风格并没有太体现在《静夜思》这首诗里,如果过多引入诗人形象,要么会偏离诗歌风格,要么会让学生对李白产生误会,认为李白是个沉静忧郁的人,影响之后对李白的理解。

其实无论诗人是什么性格,什么背景,只要远离故乡时间久了,人人都是会产生思念的,所以让学生借助明月这一典型意象去理解思乡之情,是可以实现的。

那么故乡和明月应该先引入哪一个来进行理解呢?

我选择从“故乡”入手。因为明月作为一个喻体,一个寄托情感的意象,在没有体会过感情的情况下直接给学生灌输其背后的含义,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先从“故乡”这一含义与生活实际在同一层面上的词语入手,让学生先感受对故乡的感情,再去体会将感情寄托在明月上的过程,就更加顺利了。

于是,在疏通字词读音后,我想先提出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故乡?你的故乡在哪里?”“李白的故乡在哪里?他现在又在哪里?”“你像李白一样离开过故乡吗?离开故乡很久,见不到家人,睡不到自己的小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问题的解答中,顺便介绍了诗歌的背景;还可以借助其他诗句来辅助理解故乡的含义,比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等。

在学生体会过对远离故乡的思念之情后,引导学生关注明月。提问“这首诗里有一个词出现了两遍,是什么?是明月。为什么李白看到明月,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呢?”“明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在学生发表观点之后,相机引导“在古代,没有手机网络,离开故乡之后就听不见家乡的声音,见不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了,只有天上的明月是和家人能同时看到的,是和小时候一模一样的,看到明月就好像能想象到家人也在看着明月的样子,好像和家人在一起。”

此时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更能体会了。

再引入其他带明月的诗歌,进行拓展理解,让学生理解“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典型含义。

思念故乡已经让人难过,但是李白还要难过之上再加难过。此时给学生拓展讲解李白写诗时的背景:客居他乡,身体又生病了,想到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心情十分凄凉——我们还可以从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李白的心情不好呢?引导学生感受“霜”字带来的寒冷悲凉之感,感情加重再诵读诗歌(如果能表演出带病吟诗的感觉就更好了)。

此时,诗歌的情感已经体会完整,学生也能够明白《静夜思》这首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了。

一些零碎的科普可以在课余跟学生分享,比如“床前”其实并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井边”的意思,古代人生活离不开水井,所以远离家乡有“背井离乡”之说。这些知识本来考虑在讲到第一句时就讲给学生,但担心他们因此而关注点跑偏,还是放在课余为宜。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