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鸡蛋,从外部打开,是食物,从内部啄开,是生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自控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驱型成长》一书,主要讲述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旨在帮助焦虑的父母们学会放手,变得得体清醒;让经受繁重课业压力影响的孩子,能灵活应对压力和挑战,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成长。希望通过分享这本书,给大家一些指引和实操,培养孩子产生内驱力和自律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self driven child。
第一章
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孩子们为什么会陷入“停滞掉线”、“不在状态”的状态,以及如何从中摆脱出来。
首要,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大脑,要知道孩子大脑当中做决策、调节压力和控制冲动的最重要的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前额皮质,我们把这个地方叫作领航员。如果你是用前额皮质在进行决策引领着你的生活的话,那么你是冷静的、理智的,你是可以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但这个地方有一个特点,就是压力过大的时候它会掉线。如果它掉线谁接手呢?就是藏在脑子中间后边这部分,叫作杏仁核。杏仁核像一个斗狮战士一样,是我们大脑当中最早长出来的,这一部分是情绪化的。当我们的孩子压力过大的时候,如果他放弃了前额皮质的管控,由杏仁核管控的时候他就变得易怒,他会大喊大叫或者躲避、一句话都不说,他会陷入到沉默或者暴力的状态中去。而如果他持续长期的存在着这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就会分泌压力荷尔蒙。健康的压力反应状况是压力荷尔蒙迅速上升,随后又能迅速恢复,但是压力荷尔蒙如果持续分泌不能快速回落就会出问题,肾上腺就会分泌皮质醇。长期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它们,而海马体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在压力下学生会产生学习上的种种困难。所以如果了解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就知道慢性压力会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
而解决这种“掉线问题”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孩子的身边需要有一个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其次,孩子需要时间从压力中恢复过来;最后,孩子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
第二章
父母如何来支持孩子?在本书的第二章为我们很好的阐述了,要如何成为“顾问型父母”(权威型养育)?这种父母不是以控制为中心,而是以引导和协助为主,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发展。
“顾问型父母”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为了助你成功,我将尽我所能,但我绝不会试着强迫你做什么,我说到做到。”顾问型父母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放任自流,他们还是会给孩子设限,当父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还是会说出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并不会亲自操盘一切。
成为“顾问型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控制感是应对压力的解药,拥有控制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幸福。
2.明确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去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天天被我们逼着做作业的孩子。
3.我们能提供的,在放手让孩子做主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同时给予支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
教师可以教导孩子,教练可以训练孩子,辅导员可以跟孩子强调毕业有要求,但是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对于在学校或生活中其他地方遭遇压力的儿童,家庭应该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个休息和恢复的地方。当孩子感受到,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之中,也深深地被父母爱着,他的韧性就会增强。他就会自发的生成安全感掌控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自己的事情”。
第三章
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理解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这是书本第三章给我们传达的观念。
我们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两个误区,一个是“专制”,死死地控制孩子,一个是“纵容”对孩子放任不管。在专制和纵容之间是给予支持指导,但不是控制。这种教育方法就是培养孩子逐步成长为一个自主、有主见的孩子。
一、我们可以经常和孩子说这三句话。
1.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这是在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与责任感。
2.你的脖子上长着你自己的小脑袋哦。
3.你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有条不紊。(心理暗示)
二、如何实践。
1.多让孩子去尝试,即便是事情做得没那么成功,或是失败了,我们都不要去指责孩子。吃一堑,长一智。相信,每一次失败都是为孩子成功做铺垫。
2.设立边界。让孩子自主,与给孩子设立边界并不冲突,设立边界始终都是养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不左右孩子的决定。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决定时,你不应该左右那些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出的决定。首先,设立能让你感觉舒适的干预边界,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操练(锻炼一下)。如果你们之间存在冲突,那么就使用协作型问题解决法,(以同理心表达开始,然后向孩子承诺,你不会试图因你的意志强人所难,迫使他做他本不愿做的事情。随后,一起确定能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
三、6个非常科学的理由(并非让家长图安心、省心)。
1.孩子获得的经验越多,他们的前额皮质就越能调节好他们的杏仁核。通过鼓励我们的孩子并要求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恰恰可以赋予他们宝贵的经验,让他们能理智地评估自身需求,关自己的感受和动机。
2.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空心人”。如果我们一直操控着孩子,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那他就是一个空心人。孩子的人生道路需要他自己走,我们尽可能提供支持与帮助,但决不能帮他们走,也不可能替他们走。
3.让孩子拥有控制感,这是培养孩子胜任力的唯一方法,胜任他们要掌握的每一项技能。谚语“智慧来自经验,而经验来自失策”=“失败是成功之母”单单告诉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或掌握某一项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有必要实打实地去体验,去练习。
4.你并不总了解怎样才是最好的。了解对孩子而言怎样才能利益最大化,其实很难。为人父母,我们经常替孩我们的孩子做出看似完全合理的决定。
5.孩子都很能干,相信你的孩子。事实上,孩子的大多数认知进程,在青春期中期就能达到成人水平。而孩子认知达到成人水平之前,是需要让孩子多去实践才能出真知。
6.关注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情感在指导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关注他们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正生着气,那现在肯定不是个做决定的好时机。比如,孩子在冲动时,容易做错误的决定或令自己后悔的行为。孩子对外界事物与自身需求的主观感受,并不比客观事实次要。也就是说孩子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很在意,它们都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被同学说是“学渣”,家长要如何帮助他理顺他的痛苦感受,教他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让他考虑一下他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学渣。
让孩子做主,首先,你让孩子知道,你是信任他的。其次你要明确表示,你会陪伴他并且支持他。还有你可以引导他思考,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且你还带领他去对抗挫折,不把犯错看成失败,而是当作一个信号,提醒着你们,是时候该想想别的对策了。
第四章
书本第四章讲述的是:非焦虑临在—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欢乐颂》中,谭宗明对安迪说:“国内父母的热情永远不要低估。他们可以为了孩子舍得一身剐,因此他们对掌控权的要求更高。”这句话看似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其实道出了父母的一种控制欲。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想把控孩子,替孩子安排好一切,打着“爱的名义”来掌控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如何坦然地接受事实,接受自己,接受孩子,能够平静地面对生活,当你做到这些,你便成为了一个好的榜样,你的孩子会自然的向你学习,受你影响。因为焦虑会传染,平静也会传染,所以你选择焦虑,你的孩子感受到的也是焦虑,你选择平静,则更容易让你的孩子也进入平静,从而找到自己的控制感。
其实控制感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人是需要内心强大的,但是对于被父母控制惯了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独立性。所有的行为全都有父母的代替,这种孩子是不可能有强大的内心的。他们看似在父母的保护下,有的事情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在这个出色行为的掩盖下是一颗不堪一击的“玻璃心”。孩子只有自己有控制感,才能让孩子真实地认识自己,去做真实的自己,从而会有较好的思考能力和认知力。
家长该如何教会孩子自我掌控力?
第一,敢于放手,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在生活中一些家长总是怕孩子做不好,于是就包办替代孩子去做。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孩子掌控力的养成。家长要给予孩子选择参与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去锻炼。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它是培养孩子自我掌控感的根基。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这种自主感是可以培养的,比如自己规划时间,自己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第三,家长和情感的联结。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宽松、舒适、亲密的环境中和孩子一起建立连接。本着尊重和支持、理解的原则,去看待孩子的每一次犯错,这对于和孩子建立沟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第四,面对冲突协商协作一起解决。当亲子之间出现冲突时,家长不要过于急躁,专治武断地去决定如何解决,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同孩子一起采用协作型解决问题。
父母较强的控制欲,会无限制地干涉孩子的成长,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在强势的父母的庇护下,孩子的惰性会增强,内心也会变得异常脆弱。用这颗脆弱的内心,如何去应对未知的未来。敢于放手,让孩子可以自己做主,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自我有掌控感,才是利于孩子成长的。
掌控孩子,就是毁了孩子。前半生竭尽所能保护孩子,却让孩子轻易地被别人伤害。你竭力为孩子扫平的障碍,生活会用残酷的方式还回来。
不要成为直升机父母,而要成为“非焦虑临在”(父母在孩子身边,但并不过多干预孩子的行为,父母不焦虑,让孩子在更大的范围内尝试和成长)。帮助孩子培养自控自律的能力,最终能够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所以,让孩子自己成长,自己做决策,成为自己,是父母一生必修的课程。
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
养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
让我们共读一本好书
分享家长成长的快乐
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
学习家庭教育的经验
读懂孩子的心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用心呵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转自:“长沙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