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醉榴 “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第12-14页,第28页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是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具体课例,结合高阶思维能力的整体性、发展性、复杂性等特征,从把握单元设计意图、设立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研究发现,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融入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阶思维能力;单元整体教学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一、引言
单元整体教学是当下小学英语教学探索的热点,是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单元整体教学具有主题统领、内容关联、逻辑清晰等特点,能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
2001年Anderson等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在我国中小学课堂,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三种认知模式所代表的思维过程是教师们普遍认可并积极培养的高阶思维能力(马淑风、杨向东,2022)。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语言实践过程中的高阶思维具有整体性、发展性、丰富性、复杂性等特征(袁爱国,2017)。
在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融入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是指教师要根据单元主题,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在阅读与理解、梳理与探究、写作与交流等英语活动中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
笔者结合高阶思维能力相关理论,将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步骤:把握单元设计意图,体现高阶思维能力的整体性;设立单元教学目标,彰显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性;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展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复杂性等。本文以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何峰、齐迅等,2014)五年级下册Unit 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以下简称“本单元”)为例,探讨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如何融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活动,以此提升教学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把握单元设计意图,体现高阶思维能力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基本特征。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各单元由若干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缺乏整体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将“整体”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单元各文本之间的关联,从整体上把握单元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逐层建构学习维度,激发思维活力。
1. 分析板块内容,提炼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为“交通方式”,属于“人与自我”范畴下的“生活与学习”主题群,子主题内容为“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教师可以以主题为统领,从单元各文本的类型、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为重新规划各课时教学内容做铺垫(见表1)。
2. 设置主题情境,分解单元课时
在分析现有文本内容时,教师发现不少文本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情境单一,缺乏贯穿整个单元的情境主线,不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刻理解;二是内容单薄,各文本知识点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多是重复、无意义的机械操练,难以支撑学生创新性、批判性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对单元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把该单元分解为5个课时的教学,形成一条以Liu Tao为主人公、以交通方式为要素的主题情境线(见表2)。
在分解单元课时的过程中,教师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匹配了主题情境,并从知识、活动、专题等方面对教学板块进行了分类,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1)知识类教学板块侧重高阶思维能力的梯度发展。知识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陈明青,2018)。大多数教材依据知识逻辑编写,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并不一定匹配。在本课例的知识类教学板块中,教师设计了由“初步了解交通工具”到“进一步认识交通工具”到“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思维能力从低到高的进阶,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高阶思维能力的梯度发展。
(2)活动类教学板块侧重高阶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活动类教学板块不仅要强调知识与生活的勾连,更要强调在实践探究中发展思维和形成方法。在本课例的活动板块中,教师设计了Liu Tao为网友Peter策划中国行的真实活动,包括如何接机、如何规划一日游等复杂任务,学生需使用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地解决问题,体现高阶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
(3)专题类教学板块侧重某一高阶思维能力的深度培育。知识类和活动类教学板块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性,而专题类教学板块则是聚焦某一高阶思维能力的培育。本课例中,教师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开展专题教学,补充绘本阅读,介绍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和非凡成就,帮助学生在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设立单元教学目标,彰显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性
高阶思维能力具有发展性特征。教师可根据该特征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目标,体现以生为本,并协调教师与学生、过程与结果、教与学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更好地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思考(见表3)。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需要分层优化,逐步实现思维进阶。在本课例中,教师在定位单元教学目标时,不仅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核心词句等事实性知识,更关注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在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课时教学目标。第1课时从教材出发,通过分类和对比,厘清文本脉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问题求解能力,这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步体现;第2、3课时的学习形式从自主探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发展思维;第4课时在活动中突出生活化与体验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决策力与创新力,凸显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第5课时的绘本阅读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学生在迁移中创新,提升思辨能力。
(三)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展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复杂性
高阶思维能力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与创造的相互融合与发展进阶。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以本单元第4课时为例,笔者依托高阶思维四个核心认知成分: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新旧知识的关系建立、不同维度信息的综合以及创新性知识的产生等(马淑风、杨向东,2022),探讨教师如何设计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活动(见表4)。
1. 对问题情境的分析
“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是高阶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观看视频、头脑风暴等环节引出主题“交通工具”,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交流上学交通方式及原因,为后续学习内容进行预热。教师通过“What kind of transportation will foreign children choose?”这一关键问题带出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国外学生对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并通过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旧知识的关系建立
“新旧知识的关系建立”是学生将已有经验与当下学习内容建立联系的过程。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之后,〖JP〗个体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从而将已知的信息转化为适用于新情境的结构化知识(马淑风、杨向东,2021)。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对Where、How、Why等先验知识进行检索、识别和对应。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关于Peter的文本,从中查找相关内容并完成表格中Where、How、Why等关键信息,从而形成先验知识和新信息的匹配。新旧知识关系的建立,体现了学生对知识重组和创造的能力,而该能力是高阶思维必不可少的构成成分。
3. 不同维度信息的综合
“不同维度信息的综合”是对知识的概括与演绎。新旧知识建立对应关系后,信息在大脑中还处于分散状态,此时需要将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综合,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马淑风、杨向东,2022)。在本环节中,Read and talk部分指向核心句式的操练和运用,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性语言;Read and find部分则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勾连,让学生比较分析中外交通规则的不同;Think and say部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就文本观点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如上所述,教师将每个环节所对应的信息聚集在一起,通过组织、归纳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对问题深刻的了解以及对情境的系统性看法。
4. 创新性知识的产生
“创新性知识的产生”是指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更新和拓展。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拓展情境,鼓励学生有创造性、个性化的表达。在本课中,教师创设Peter来中国旅游的新情境,让学生设计如何去上海接机、如何为Peter规划旅游行程等。学生的想法、假设或者方案,都是基于有根据的推理和深入的思考而产生的,呈现了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创新过程。
三、结语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融入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可以提升教学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在本文中,笔者结合高阶思维能力的整体性、发展性、复杂性等特征,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阶段,笔者将继续审视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从提升融入高阶思维能力的持续性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有效适切的途径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教科规划课题“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立项编号:C-c/2021/02/4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明青 “高阶思维培育视角下的单元教学——以上海思想政治课为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高中)》2018年第8期
2. 何锋、齐迅等(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2版
3. 马淑风、杨向东 “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合作推理式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24期
4. 马淑风、杨向东 “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以‘新旧知识关系建立’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11期
5. 袁爱国 “高阶思维与语文深度学习”,《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年第11期
转自:“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