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奈曼旗新镇学区中心校
卜范亮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减负的同时,我们也要保证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效率,要更多的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改进,将“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改为“课内预习”和“课内练习”,尽量避免课前,课后两头占的现象。课堂还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理解,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精心设计,构建情境
1.设置有趣的故事情境或游戏环节:同学们在刚上课时会有一个注意力慢慢集中的过程,如果通过一些教学的情境故事和小游戏,可以快速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学生也能参与其中,在玩中学,学中玩,对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让学生参与说一说游乐场里有哪些娱乐设施,简单说一说自己游玩的经历,在让学生尝试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利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深入课堂氛围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利用动画作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在小学低年段任教的老师,我知道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尤为重要。只要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有思路,有讨论,那么教师绝不能“替学生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学会知识。
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在情境导入中,我截取了一段关于灰太狼铺铁路的有趣动画短视频,同学们通过互相探讨就会发现,灰太狼要铺设铁路需要先测量长度,而使用之前学过的单位“米”测量不方便,太过繁琐,这样就需要用到今天要学习的单位——千米,由此引出“千米的认识”这个新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爱好,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自主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学习新知识。
二、语言干练,优化讲解
小学段每节课是40分钟,而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学习时间大概是20-25分钟,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炼语言,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进行“精讲”。“精讲”并不是为了压缩课堂时间而减少教学内容的讲解,而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知识,突出教学重难点,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 “位置与方向”时,为了做到“精讲”,我会先告诉学生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然后再让学生面向太阳的方向,在根据学生面向东方,告诉学生左边是北边,后面是西边,右边是南边;但是,如果我只是向学生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按顺时针方向落下,依次是南、西、北,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很茫然,不能够理解我所说的顺时针,更不会理解和掌握东南西北的方向。这样的话,在后面在练习巩固上也会多花很多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甚至是二次讲解,这样就不够简练。所以教师上课时要会提炼课程内容,抓住重难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更快的理解,掌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三、课堂引导,启发教学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双减”工作要求中,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和传授者,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上利用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课堂中,让自己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章中“租船问题”。首先问学生:“题干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该如何解题?”让学生首先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解题思路;再问:“你想到哪些租船方案呢?”让学生回顾所学乘法,思考可能的租船方案。最后问:“还有没有其他的租船方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解决,有的会用列表写出所有租船方案,有的会用排除法将不符合实际的方案排除,再进行比较挑选最优方案,鼓励学生多想一些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会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很灵活,很会让人“意想不到”。
四、因材施教,分层设计
“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缩减课后练习,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我通常是将作业分为基础作业,提升作业,拓展作业三个部分。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以及多样性,层次分明、可操作、有实践性和拓展性,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数学来源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离不开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同样,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就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数学,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边形”一课中,我先通过视频片断播放各种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判断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生活中的四边形有哪些,生动直观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四边形的特点;又如在第三单元“测量”教学时,呈现一幅以方格图为背景的社区平面图,让学生想象两个在相同位置的孩子是如何到达学校,进而让学生在方格图上画一画,数一数,进一步测量比较不同路线所走路程,进而判断谁先步行到校。这样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不会感到干巴巴,并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倍感亲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认可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信任与爱护。同时,教师也要做到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语言干练,优化讲解,课堂注重引导,启发教学,练习注意分层设计,关注到每一名同学,做到因材施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转自:“奈曼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