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怎么解?

2023/3/24 11:16:12  阅读:107 发布者:

昨天,到一所学校视导,先后听了三节关于高考历史选择题解法指导的课,从备考角度看,考前专门开设这样的课,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很有必要。应该说三位老师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归纳总结的方法详实全面,也很实用,较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学生能准确掌握,举一反三,那么在考试中一定能派上用场,对学科增分大有裨益。

每一次的备考都是一个复杂煎熬的过程,急不得,更马虎不得。不到正式开考的那一天,谁都不敢轻易放松。在距离2023届高考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与老师学生而言,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复习巩固。但时间就这么多,一天一天地减少。如果什么都想兼顾,到头来可能什么都没有兼顾到。我倒是认为,考试时间日益临近,越要对每天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筛选。把最重要最有用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我不主张面面俱到、贪大求全,而是倡导化繁就简、实际耐用。毕竟学生集中注意点或保持旺盛精力有限,不可能在备考这段时间记住掌握老师提供的所有内容。

我想表达的是,教师应把最简单、通用、实用、管用的方法教给学生,并且告诉学生这些必须牢牢掌握,犹如清除前方荆棘丛生的利器,关键时候能派上用场,助力闯关。

历史学科目前考试最常见的两种题型就是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关于选择题最常见的解法就是排除法,而选择题的基本结构就是由题干(常见形式为提供一段材料)与四个选项组成,然后从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言外之意,其他选项并非错误,也有道理。那么,如何迅速有效排除错误选项则是关键?为此,常用技巧是:第一,看时间。即题目所给时间,不管显性,还是隐性,看是否与选项提供的相关史实相一致。第二,看词语。如果选项中隐含一些带有绝对性的词语,如“唯一、最大、只有、彻底、必须”等,除非现行教材有明确表述,否则一般视为错误。

第三,看关联。题干中如果有关联词,如“虽然…但是…只有…才能…不仅…而且…因为…所以…”等,语义基本都侧重于后半句。在作答时要留意。第四,看标点。题干中如果出现省略号,那么重点内容肯定在省略号后面,因为不重要的内容都省略了。当然,如果出现分号,那则是一种并列关系。

第五,看逻辑。有的题目提供的选项,观点或意思正确,但是不能选,在通读题干之后,发现其与题干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从所给题干中得不出这样的观点或结论。总之,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必须准确掌握。

近几年,我们在做全国卷时会有一种感觉,有些题目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比较容易排除,但另外两个选项迷惑性很大,很难区分,不知哪个是正确答案。此时运用常见的排除法则很难奏效。不妨用另一种方法,我将其取名为“覆盖法”,即在做题时先把四个选项有意覆盖起来不看它,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揣摩命题者真实意图,及时在心中设计一个观点,再与四个选项一一对应,最接近的那个选项往往就是正确答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一开始受到所给选项的干扰,能够保持思维清醒。

在此,仿照交通安全宣传用语:“一看二慢三通过”,我把历史选择题的解法也简单归纳为:“一读二划三确定”,即认真仔细读完读懂题干内容,准确划出关键词语,然后对照选项,逐一排除,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另一种常见题型为材料解析题。基本结构:材料(三段居多)+问题(一般四个)。这里以昨天听课过程中记录下的一个设问为例,尝试对此做一简单说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在解答材料解析题中的设问,要关注这样几点:第一,设问。就本题而言,包含两个小问,“原因、影响”。在回答时不能遗漏,同时要结合平时训练总结出的有关“原因、影响”的常用表述,此时就能派上用场。

第二,词语。这也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设问由三部分组成,即回答内容词,比如“原因、影响”;回答方式词,比如“概括、分析”;回答限制词,比如“根据材料一”,说明答案要点肯定在所给“材料一”中,但要“概括”,若实在概括不出来,也可以适当摘抄原文,确保试卷不能空白。还有“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也是限制词或定语。“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从材料中看不出来,必须回忆之前所学的与此相关的内容。

第三,分值。每题后面都会标注几分,比如8分”。此题两问,可能一问“4分”,也可能“35分”,在作答时尽可能每问按照四个要点来思考,而且把自己认为最有可能是正确答案的文字写在最前面,并用序号标注清楚,以便给阅卷教师留下好的印象。

近年历史试卷中还有另外一种题型,即论述题。试卷中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考生围绕某个主题,结合所学内容,展开论述。它与此前的小论文题,有某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基本套路可循。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考试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评价手段。学会考试,也是一种能力。考前准确掌握对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助力考试,这同样是一种能力。要想做到这些,自然需要平时不断地训练,准确归纳总结出带有普适性的观点与方法。也许“熟能生巧”,“练练”不忘,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转自:“老王聊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