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我不讲,学生就不懂,真的吗?

2023/3/24 9:40:19  阅读:101 发布者:

教师有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不讲,学生就不懂。许多教师都有一种看上去是美德的心态:少讲一句都会有无限的愧疚和自责。

工业革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班级授课,意味着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甚至唯一渠道,就是教师。今天,尽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学生依赖教师、教师相信接受的思维习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基于大概念明确学习目标促进深度理解

以讲授办法教知识,必然形成学生学习的两个特点:储备性和强制性。学习不是此时此刻生命成长的需要,而是未来成功、成就的需要。而这种所谓的“未来”,完全是成人们的理解和给予。这种情况下,学习不再是生命的需要,而仅仅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其结果必然是:靠强制或外在的诱惑来维持学习。在学生权利的保护问题尚未提上文明与进步的议事日程之前,人们完全认同了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在成人们看来,学生只要是上课,补课,做作业,再苦再累都是理所当然的。人们简单地在刻苦和成就之间画上了等号,而全然不考虑一个基本的事实:在自觉的奋斗与强制的刻苦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教学意味着开放,有开放才有创新。教知识意味着封闭,封闭必然产生保守。教育所以选择教知识,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强者的成人,拥有绝对的权力去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作为弱者的学生。旧教育自诩是工程师,学生自然是工程师手中的材料。教育的这种霸气、强势形成了教育的傲慢。

教育雄心勃勃,自以为无所不能,教育可以无视学生的权利,无视学生的需求与感受,无视学习规律,而以爱的理由,以将来有用的理由,或者以文化传承的理由,去肆意要求和强制学生。

听话、服从、勤奋、刻苦,这是教育的常用词。从这些词的使用频率,可以判断出教育文明性质和文明程度。这些词汇的存在背景是:存在一个已经拥有了真理、知识、道德的群体。这个群体有权利、有义务,更有权力、有途径去传授真理、知识和道德。而接受者别无选择,只能无条件的服从和感恩。这种教育的更大背景是封闭性的文化观念和封闭性的社会形态。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