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整体性建构

2023/3/24 9:39:39  阅读:88 发布者: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做出决策或解决问题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深度学习的生成。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需要进行整体性建构,具体策略是:把握一条主线,在深度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内生动力,疏导学生思想,培育深度学习意识;建构践格局,合理设计项目,驱动深度学习生成;注重统筹协调,多向着手,提供深度学习的全面保障。

关键词

课堂教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内生动力;学习项目

作者简介

兰岚: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追求。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表层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一种整体性的学习状态,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也是学生充满着情感、意志、精神、兴趣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积极探索、反思和创造,理解、批判、迁移与应用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教学行为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变革自身的教学行为,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整体性建构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环境,创建适合深度学习发生的环境条件,能够合理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把握一条主线:在深度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实践起点

课堂教学要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推动深度学习的实践起点,要将能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实施深度学习的依据,要根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程度来进行实践决策。整体而言,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言语或行为,还是特定课堂活动的展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都应该在推动深度学习的实践中发挥起点意义。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要按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来组织和整合,深挖教学内容,发掘知识内在关系,使静态化、平面化的知识动态化、立体化。第二,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等,使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对学生发挥启发、引导和促进思维的作用,并能够促进学生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三,要基于培养核心素养需要设置环节步骤,即根据核心素养培养需要设计所需要的环节以及确定环节之间的顺序,使课堂教学环节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二)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实践标准

实践评估情况关系到教师对课堂教学思路、方法及内容等方面实践的肯定及反思,影响教师的成就感。深度学习效果的评估有外部评估和自我评估两种类型。外部评估有牵引作用,评估情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感受。实践评估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践依据和内在牵引,该标准能够让教师在教学实践时有效地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有必要、是否能够取得成效、是否是最为合适的选择等,有助于教师判断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为了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在实践中,教师要把该问题作为评估和深度学习有关的教学实践成效的基本标准,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程度判定课堂教学的框架搭建是否做到各方面兼顾,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水平来判定课堂教学的深度是否合理,也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发展来评估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否精准,等等。

(三)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实践追求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该目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整体导向,所有的教学要素和环节及学习手段和方法都要为该目标的实现服务。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也不例外,要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实践目标。从课堂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实践活动,所有的要素要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还需要向共同的目标方向靠拢,才能使实践活动形成整体效应。深度学习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课堂教学要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践指向,要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作为教学实践的目标,要按照能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实践行为的依据,要按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实现需要和最终成效来弥补现实的不足,并把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深度学习实践的追求。

二、激发内生动力:疏导学生思想,培育深度学习意识

课堂中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全身心投入。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自主性牵涉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关系到学生能够展开复杂思维活动。学习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学习情况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是深度学习实现的关键条件,也是深度学习实现的内在驱动〔2〕。自觉性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思想认知,当个体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意义,把学习理解为通向自身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就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中,会积极思考解决客观问题的办法。教师要把思想引领作为提升学生自觉性的根本方法,通过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来激发起深度学习的内生动力,使之以更加积极专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综合而言,思想引领的本质是让学生切实理解学习,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一)帮助学生澄清学习基本问题

学习活动的科学推进建立在个体清晰认知学习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有学习发展的潜在欲望,但是由于思想深度及经验欠缺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何为学习,不了解学习的价值意义和学习机理,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比较模糊〔3〕。在此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比较被动和随意。教师要帮助学生澄清学习认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之认识到个人发挥学习主动性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学习的价值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化的前提。关于这一点,涂尔干曾经说过,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深化对学习的理解,使之把对学习的理解从简单的识记、重复练习等表面化的活动转向学习内在机理的把握,使之意识到学习活动是心理机制、神经机制、环境机制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之明确为何要学的基本问题,最终使学生更加深刻透彻地认识学习。

(二)引导学生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

缺乏目标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展开缺乏头绪,学生也难以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并通过学习目标实现获得愉悦感。目标具有指向标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使之发现个人的现实需求和内在需要,明确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最终使学生确定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并把该目标和学习问题关联起来。让学生在深层次的价值目标基础上把个人学习目标具象化,并把长远学习目标划分为多个具体的阶段目标,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不同阶段的学习导向。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能够使之形成清晰明了的奋斗目标,有助于点亮学生的思想路标,为实现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提升学生学习参与感和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其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当其在学习中有较多的愉悦感受时,学习自然会成为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人要求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既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组织的全过程,提升其参与感,也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探索活动中,让其经历复杂的思维过程,由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结论,并进行知识创造,使之通过与他人协作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以上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自身知识探究所形成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形成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四)激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深度学习是学生精神意志和情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度的学习信心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呈现积极的学习面貌。学习过程是在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关系获得新的知识结论的过程,学习实践状况和成效受学习者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制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或者遭受挫折,挫折和困难会使学生质疑自身的学习能力,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之形成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积极探究知识的勇气。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投入,鼓励表扬其积极的学习表现,给予学生情感慰藉,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之有更多的勇气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建构实践格局:合理设计项目,驱动深度学习生成

深度学习中的学生要真正参与到学习中,要通过个人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获得学习经验。理智、思维、情感、意志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是深度学习。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调整教学要素或行为调动以上要素,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学习意志、积极的学习情感以及展开复杂的思维活

动等,即美国著名学者琳达·达林-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所说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他们的身体、心理、认知、逻辑和情感统一起来”。项目学习建构了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境,规定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形成了任务驱动,同时也需要学生迁移知识,建立知识关联,找出问题解决方案,最终呈现开放性的研究结果,这是对学生思维、意志等要素的考验,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力。通常,教师大都会把项目学习作为促进学生真实参与的有效途径,为了使此种学习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对项目学习的实践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适的问题任务作为学习项目

项目需要有明确的主题,由学生围绕主题来展开实践研究,项目主题是项目学习的实践主轴。教师在实施项目学习时,要选择合适的问题或任务来驱动项目,对问题或任务的选择既要把学习要求贯穿其中,把学生探究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也要把各种知识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使问题或任务成为连接不同知识点的内在线索;还要框定思维范畴和知识深度,让学生的学习探究始终保持在合理的学习轨道上;项目问题或任务还要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按照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观点,项目学习应该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生活提炼主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分析学生情况,确定适合的项目类型

项目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内容关联以及结构设置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异,能够参与并有所收获的项目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来确定适合学生参与的项目类型,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知识基础,还要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在全面分析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项目的复杂程度、难易水平及知识广度,最终确定适合学生参与的项目类型。

(三)根据学习需要设计项目的实践框架

项目学习的落脚点是学习,项目是学习的方式或路径,学生要向前推进项目,才能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按照学习需要设计项目的实践框架,形成对学生的引导和思维训练格局。一是要根据学生学习思维的引领和启发需要确定项目的推进步骤;二是要基于学生知识学习拓展和能力培养需要确定项目内容的发散维度;三是要按照学生问题解决需要确定项目应该关联的多种要素;四是要按照最终的学习目标实现明确项目的延伸方向,使学生的学习需要成为项目实践框架高度、深度和广度的逻辑起点。

四、注重统筹协调:多向着手,提供深度学习的全面保障

深度学习是一种整体的学习状态,既是信息加工过程,也是充满着情感、意志、精神、兴趣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意志和精神等方面和课堂管理、制度规定及班级学习风气等要素有重要关系,班级管理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制度规定会影响学生的行为状态,学习风气则会影响学生的意志、精神等。以上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状态形成。从促进课堂深度学习发生出发,教师需要注意多要素的统筹协进,使班级学习形成完善的制度规范,高效管理班级,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以多种因素的共同推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通过良好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学生的意志、精神、情感等要素达到良好的状态,最终促使学生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形成高效管理

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到学习环境、学生心情和学习活动的推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需要通过高效管理建构良好的学习秩序,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解决学生问题,从而使学生心无旁骛地学习,为学生深度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高效管理即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实践:一是合理规划管理内容,突出管理重点。这样能够减轻管理压力,也能够减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干预。二是控制管理时间。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管理时间,减少多余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时效,要尽可能地减少管理行为对课堂时间的占用。三是采用合适的管理方法,即在课堂中选择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保证管理成效的前提下,缩短管理时间,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四是选择合理管理时机,即及早介入或者是在事态扩展之前实施管理,使课堂中的问题在萌芽状态或者是负面影响扩大之前得以解决,形成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二)完善制度规范

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情况和学习条件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可围绕深度学习需要完善制度规范,为学生创建良好学习条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要明确学习要求,即明确学生在学习时要遵守哪些规章制度、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要形成怎样的状态等,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学习活动的实践界线,从而尽可能地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学习要求。二是明确学习流程,即规定学生应该按照怎样的环节步骤来推进学习,厘清学前准备、学习深入等具体问题的落实顺序和需要实践的具体环节。三是明确解决学习问题的原则方法,即规定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时可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突破学习困境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预案或思路。

(三)营造良好风气

学习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状态。课堂内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学生自觉学习,学生也会因为学生相互之间的竞争协作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向学生阐明学习的价值理念,传播学习理念,让学习思想在班级范围内广泛传播,促进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最终使绝大多数学生从思想上肯定学习的意义,使积极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思潮。

深度学习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核心学科知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多个维度的能力,自主学习、强烈的学习动机、高阶思维能力等都是深度学习的条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推进深度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各种方式营造深度学习氛围,提供深度学习所需的条件,建构深度学习发生和持续的必要机制,并基于学生情况有重点地锻造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把能力提升作为深化学生学习的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1〕张晓娟,吕立杰.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J.基础教育,2018153:35- 40.

2〕张素坤.让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发生〔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4751:29- 31.

3〕吴佑华.深度学习:让数学课堂学习真正发生〔J.数学教学研究,2018375:2- 9.

该文202211月发表于核心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