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课题申报指南2:课程建设
2023/3/24 8:47:41 阅读:104 发布者:
厦门市教科院发布《关于申报厦门市第六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的通知》文件,但今年的课改课题申报没有往常的课题申报指南。只有如下一段话。
本批课题普通中小学聚焦新的课程标准(指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或学校课程建设为主题,幼儿园和特殊教育聚焦幼儿园或学校课程建设为主题开展研究,申报课题的课题名称必须包含主题(黑体字),其他自拟,不符合指定主题的课题一律不予评审。课题研究应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3年内完成。
分析其意思,本批课改课题只接受两项申报,一是针对高中和义教新的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二是针对学校(含幼儿园和特教)的学校课程建设。而且要求课题名称包含“课堂教学模式”或“课程建设”。可见本批课改课题方向非常明确,而这两项也是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热门内容,获奖项目中有81.3%是这两项,为将来培育教学成果奖意味深厚。
一、为什么针对“课程建设”
国家基础教育目前实行的是三级课程体系:一部分是国家课程,由国家专门机构编制为主,一部分是地方课程,由省、市专门机构编制为主,一部分是学校课程,由学校相关部门或人员编制为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合一,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因此,学校对课程建设,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服务产品。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没有课程就没有课堂。课程(体系)递进式产生的是:理想课程(体系)→官方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所教课程(体系)→所学课程(体系)→所得课程(体系)。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如何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理念,进行上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的管理内容。
二、课程建设研究的方向
根据学校的办学哲学或课程哲学,办学理念,提出课程理念,形成课程的完整体系。主要有:
(一)学校的办学理论和课程哲学研究。学校课程哲学是一所学校课程建设的灵魂与指针,是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是学校课程实践的行动指南,它引领着全校师生朝既定的课程目标努力,为学校课程规划实践提供了渗透性的指引和内在的强大动力。
(二)学校课程实施体系的研究。包含学校隐性课程、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1.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等。
2.上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每所具体的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地到学校的重新整合,即为二次开发。目的是让其“水土”相适合,适合学校所处的文化、经济等背景,适合学校的师生和家长,适合学校的教学设备等,用学校的课程体系,重新排列组合落地的课程。基于学校层面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已出现了4个版本。1.0版:是学科内的整合;2.0版:是在1.0版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与学科之间跨学科整合;3.0版:是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整合。一所学校,能综合开展1.0版、2.0版、3.0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相当了不起。但是,目前更为先进、高端的课程二次开发,即课程改革,是4.0版的基于学校整体,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顶层的体系化设计、统整、融通的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一所学校,若能做到4.0版的课程改革,并且达成度很高,性价比很高,这所学校已经在领跑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比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
3.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层面的课程许许多多,成不成体系至关重要。课程就象散落在“玉盘里的珍珠”,必须有一根项线把珍珠串起来,成为一条“可人”的珍珠项链,其价值和意义会倍增,学校的课程也是如此。有学校形成这样的课程图谱。
他们把基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课程分支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来支撑学校的课程体系。这三个课程分支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以公民教育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这三个分支体系,边界清楚而又相互融合,各显其能又相互给力,相辅相成地支撑着学校的课程(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系统实施,使校本化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能“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地支撑教育内容,有效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新时期学校课程构建的特征
新时代中小学学校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文化特征。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也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特色体现。新时代学校课程体系的文化特征体现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国家、地域和学校三个层面文化的有效契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让教育为地域发展服务,抓住学校历史根脉,让学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凸显办学特色。
二是素养特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新时代学校课程体系的素养特征体现在学校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抓住育人本质,将核心素养培育置于课程规划、构建、实施和评价的正中央,让不同课程之间相互促进,体现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是整合特征。整合是指用系统的思维对学校课程各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内部有机联系的整体课程体系。新时代学校课程体系的整合特征体现在秉持大课程观,以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为指导,在横向上关注学科内部以及学科间、课内与课外、学校-家庭-社会、线上与线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及实践课程等方面,以内容、时间、空间以及课程类型等方式进行整合,逐步构建起结构化、系统化的学校课程体系。
四是贯通特征。贯通是指统筹考虑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定位和育人目标,合理安排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加强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新时代学校课程体系的贯通特征体现在纵向上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强化学段间课程内容的关联与侧重,避免简单重复或彼此脱节,使其保持连续性和递进性。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