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演变的语法隐喻视角
杨炳钧
(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杨炳钧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及系统功能语法研究。
摘 要:
经历了特定演变之后,不少词汇难以从字面直接推导其含义。这不仅阻碍理解,还因不了解演变机制,无法灵活把握这些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变异,借助迄今库容最大的汉语语 料库 BCC,利用 SPSS 预测分析中的“自然对数”观察新词“高大上”在使用上的变化可发现,词 汇演化中一些表达往往会压缩为更小单位的表达,属于“词义缩小”(王力,1980/ 2004),也是“今天的词法就是昨天的句法”(Givón,2015: 25)的直接反映。这些经过跨范畴、级转移压缩而来的 表达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在演变进程中可能存活,成为新的表达的起点,也有可能逐渐被遗忘。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正是这类词汇演变现象背后的一条重要规律。
关键词:词汇演变;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
文献来源:杨炳钧.词汇演变的语法隐喻视角[J].外语界,2021(14):115-130.
0
引言
词汇研究“很重要,但很难”(陆俭明,2007: 16)。词汇演变恐怕更难研究,一 方面研究者要有独到的视野,另一方面句法与词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区 分。关于词汇演变,泰尔米·吉汶(Talmy Givón)于 1971 年在“芝加哥语言学会第 七届年会文集”中发表了《历史句法与共时词法:考古学者的田野之旅》(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 An Archaeologist ̓ s Field Trip)一文。其中,他提出 “今天的词法就是昨天的句法”。2015 年,该文被收入《 语法的历时分析》 ( The Diachrony of Grammar)二卷本,书中特别说明这个说法来自某位先哲,原文如下:
对此,吉汶给出了一个较长的注释:
显然,吉汶明确指出这不是他自己的原创,原创来自孔子,而孔子的这一思想应该来自老子。为此,我们查证了《论语》和《道德经》多种原文,但均未查到确切的出处。仔细想来,类似“词法”“句法”之类的术语在当时并不存在。在试图查找 准确出处的过程中,笔者突然有所领悟,即使非孔老先哲所言,但这仍然源自老子的辩证观。虽然没有准确的出处,无从查证,但查证已经不重要了。
01
仂语化与概念语法隐喻
以上用较长的篇幅来介绍被学界广为引用的吉汶说过的一句话,目的是继续 追问:词汇演化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可以说王力提出的“仂语 化”正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重要机制,仂语化的进一步理论提升则是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
1. 1 仂语化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法与意义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是任意的。基本的理念就是“表层 X 实际上是深层 Y”,引申出来的观点包括:名词实际上是 动词(Clark et al. ,1979);代词实际上是冠词(Postal,1966 / 2014);形容词实际上是动词 (Chafe,1970);量词实际上是更高程度的动词(Carden,1968);助动词实际上 是全动词( Ross,1969; Borsley,1996);压缩了的助动词实际上是简单附着词素 (Anderson, 2008)。除了词的层面外,语法与词相互关系方面还有如下说法:否定实际上是(更高程度的) 动词(Payne,1985);时态实际上是副词(Kiparsky,1968); 时态实际上是(更高程度的)动词(Huddleston,1969);时态实际上是节点助动词的强制性扩展(Chomsky, 1965)。这些观点大都是基于某种语言的某类情形的考察, 缺乏跨语言证据验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形容词。形容词是“声名狼藉的飘忽不定的语言范畴”(Givón, 1979:13)。这些观点显然不利于词汇演变研究。
当代语言学者普遍认识到,范畴之间不可能泾渭分明,但为了便于研究,适度分类是必由之路。这一思想在王力关于词汇变化的探讨中体现得很充分。“在发 展过程中,有些单位词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有些应用范围缩小了,有些应用范围转移了,有些新兴,另有一些消失了”(王力,1980 / 2004: 277)。即词汇发展演变有三类情况:扩大、缩小、转移。蒋绍愚(1985)进一步发展了该思想,概括出五种类型的 词义变化:引申(包括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易位)、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与意义无关的简缩。
以上这些分类是对词汇演变现象的高度概括,问题是这些词汇变化背后有什么样的演变机制呢? 从目前的文献看,王力提出的“仂语化”应该是其中的一种重 要机制。不少学者认为,“仂语”这个术语是王力首创。王力在 1943 年由商务印书 馆首次出版的《中国现代语法》中说:“这种联结,是把两个以上的词造成一种复合 的意义单位,我们把这种意义单位叫做仂语” (王力,1943 / 1985:51)。不过,王力 在《汉语史稿》中明确说:
康熙时代有两部官书值得一提。第一部是佩文韵府(1704),书中收集作诗用得到的复音词和仂语,按韵部排列。第二部是骈字类编(1719),书中收集双音词。这两部书虽是为韵文和散文而作的,但是,对汉语史也有帮助。
(王力,1980 / 2004: 11)
由于《汉语史稿》最早于 1956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书比《中国现代语法》 晚 13 年,1980 由中华书局再版《汉语史稿》时专节论述“句子的仂语化”,因此可以 说该术语在王力的著作中得到了强化。人们自然认为是王力首创。
在《康熙字典》里,“仂” 的主要意思是“一少部分,余数”。也就是说,“仂” 的 概念很早就有了。那么作为语言学术语的“仂语” 究竟是不是王力首创呢? 答案 是否定的。这可以从鲁迅的作品中找到答案。鲁迅在其翻译的苏联文艺批评家卢 那察尔斯基(Луначарский)的论文集《文艺与批评》(1929 年 10 月,上海水沫书店 出版)中说:“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 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语气。”(鲁迅,2005:199) 这在鲁迅的《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① 一文里再次提及,鲁迅在此给 仂句做了注释,说仂句是“语法术语,指一个大句子中的小句子,现多称作‘主谓词 组’”(鲁迅,2005: 218)。
1927—1932 年,王力在巴黎大学求学,按照当年的图书流通状况推算,他估计不大可能读到出版于1929 年的鲁迅作品。王力的《中国音韵学》最早于1936 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翻译的《半上流社会》(小仲马 著)最早于1931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此可以推断,至少“仂句” 这个语法术语在王力之前就有。当然,王力对“仂语”进行了发展,不仅在定义上与以往有区别,还提出了“仂语化”,这说的正是词汇演变的一种重要机制。
对于仂语,“从形式说,它就是柏氏的向心结构;从作用说,凡词群没有句子的作用者,都是仂语”(王力,1984: 41-42) (注:“柏氏” 指的布卢姆菲尔德)。“不喜欢把它叫做‘短语’,因为仂语也有很长的,甚至比某些句子更长(王力,1984: 40)。
1. 2 语法隐喻
如上所述,王力的“仂语化” 是词汇演变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其研究对象是汉语,理论化程度还不够。韩礼德(Halliday)的概念语法隐喻是进一步的理论提升。根据韩礼德的思想,人的经验世界由事件构成,而通过语法中的小句可以把事件加以构建,表达语义及语义关系。一般而言,两个以上的小句连接在一起可以表达事 件间的关系,语义上构成言辞列(sequence),一个小句表达一个事件,语义上构成 言辞(figure),词组/ 短语表达事物/ 主客体,语义上构成成分(element)。这样的对 应关系形成了“级的一致性”(congruence in rank)。在具体的词组/ 短语层面,实体 如果由名词/ 名词词组表达,性质如果由形容词/ 形容词词组表达,过程如果由动 词/ 动词词组表达, 那么这样的对应关系形成了 “ 性状一致性” ( congruence in status)。一致性的表达是常规表达,而非一致性的表达往往会产生修辞效果,属于隐喻式表达(Halliday,1995 / 2004a; Halliday et al. ,1999)。
韩礼德语法隐喻包括以下核心思想。第一, 提出13种语法隐喻类型 (Halliday, 1996 / 2004b: 41-42; Halliday et al. ,1999: 246-247)。涉及“ 品质” “ 过 程”“环境成分”“连接者”等语义域转为“实体”(1-4 类);“过程” “环境成分” “连 接者”转为“品质”(5-7 类);“环境成分”“连接者”转为“过程”(8-9 类);“连接者” 转为“环境成分”(第 10 类);“零成分”转为“实体”(第 11 类);“零成分”转为“过 程”(第 12 类);“实体”得到“扩展”(第 13 类)。
第二,引入了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之间的对应以及语法隐喻的形成机制,抽象度更高。韩礼德(Halliday,1995 / 2004a:9) 提出了语义层的三对典型语义概念:言辞列、言辞以及成分,分别对应词汇语法层的小句组、小句和词组。如果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出现自上而下的错位,就会产生语法隐喻。比如(1),本来“言辞列”一般由“ 小句组” 体现, 而实际上 以 “ 小句” 的 形 式 实现, 那就形成了语法隐喻(Halliday,1995 / 2004a:19)。
第三,提出语义交汇 ( semantic junction) 是语法隐喻的重要特点 ( Halliday, 1996 / 2004b: 38)。比如,“品质”被构建为“事物”,就具备了形容词和名词的某些 共有特性,在具体的语义环境中充当“参与者”。这样一来,原有形式的意义在新 的形式中留下了印迹。这里的意义指的是范畴意义,比如“length”和“long”的区别 (Halliday,2004: xvi)。语义交汇是一种意义创造,所产生的往往是新的意义实体 (Halliday,1996 / 2004b:43)。
第四,提出语法隐喻并发现象(syndrom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② 。在语法隐 喻中,一切都往具象化的方向发展,朝着“事物化” 的方向发展( Halliday,1996 / 2004: 47)。这里的语法隐喻实际仅指概念语法隐喻,因为人际语法隐喻并非朝着 “物化”发展。常见的语法隐喻并发现象有:①两个小句组成的言辞列被重构为一个单一的小句;②每个小句重构为一个名词词组;③名词词组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重构为动词(Halliday, 1998 / 2004c:58)。如:
语义和语法之间的交汇融合,可通过语法隐喻对经验世界进行重组。“并发” 更多的是指语法隐喻往往在典型一致式与典型隐喻式之间形成渐变群,隐喻程度 逐步加强或减弱。隐喻并发可分为两类情况:低级阶并发,即言辞重构为成分,通 常由小句构建的语句转而用名词词组替代;高级阶并发,即言辞列重构为言辞,通常由小句复合体转为小句。
第五,强调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共性是二者都存在语义 交汇,都有语义融合。差异在于词汇隐喻是“相同的能指,不同的所指”。而语法隐喻是“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 (Halliday,1998 / 2004c:56)。词汇隐喻是跨词 汇,而语法隐喻是跨范畴。原则上看,小句复合体压缩为小句,小句压缩为词组/ 短 语,词组压缩为词都会产生概念语法隐喻。
有人认为,语法隐喻已经被语法化理论所包括,语法隐喻形成的句法结构变化 属于共时语法化的研究范围。语法化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实词虚化,甚至虚词实化, 中心内容是词汇在语法演化下发生的变化。“该理论缺乏对语义变化的细致讨论, 对语义层的变化采取预设的做法,语言单向演变的结论过于武断”(杨延宁,2019: 37)。语法隐喻理论强调的是正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使用中的语言的意义表 达问题,级转移到词或词组看似与语法化交叉,实质不然,因为这些表达式上的变 异更多的是话语发生时完全可以互换的表达。换句话说,语法隐喻理论强调的是 语言的当下之使用及创造性变异,与演变之结果(即语法化) 可能有交叉,但并不等同(杨炳钧,2016)。
以下我们借助汉语语料库 BCC,利用 SPSS 预测分析中的“自然对数”,以“高大上”这一词汇的发展趋势和形成特点为例,探讨词汇演化背后的机制。
02
新词“高大上”演变考察
“高大上”使用频率很高,但准确出处无从查证。依据“百度百科”,该表达来自 2005 年的电视剧《武林外传》第39集,剧中钱掌柜要求大嘴做月饼,中秋节送给客户,对他提了三个要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由于《武林外传》深受观众喜爱,该 表达在网络上被广为使用,后来有网民直接用“高大上”进行替代。虽然“高大上”等典型网络用语在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尚未收录,但“不能笼统地 把所有在网络上出现以及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一律视为 ‘ 不规范’ 而拒绝研究……有责任来研究当代汉语的新面貌,包括词语的更新、新的组合搭配,以及新的使用规则”(邵敬敏,2007: 19)。
2. 1 语料
为了解全貌,我们先在 BCC ③ 语料库“历时检索” ④ 里分别考查“高端” “大气” “上档次”这三个表达。根据 2016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以下引用 该词典只标注页码),“高端”有两个意思:用作形容词,表示“等级、档次、价位等在 同类中较高的”;用作名词,“指高层官员或负责人”(431)。在“高大上”这个表达 中,“高”的含义包括上述这两个,所以检索过程中仅仅需要排除作为姓名的“高 端”即可。从具体语料来看,报刊子库中未发现作为人名使用的例子。最终结果如 图 1 所示。
从图 1 可见,“高端”在 1999 年前并未出现在《人民日报》中,2015 年达到历史峰值。“大气”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有三个基本解释:作为名词,指“包围地 球的气体”或“大的气度”;作为形容词,表示“气度大,气势大” 或“大方,不俗气” (244)。鉴于作为名词的意义用得非常广泛,我们采用以下表达式进行检索:大气—[大气力 大气中 大气层 大气候 大气压 环境 污染 排放 地球]。该表达式基 本排除了“大气”作为自然现象的意思。结果如图 2 所示。
“上档次”不是一个词,“档次”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基本解释是: 用作名词,指“按一定标准分成的不同等级” (263)。通过 BCC 的“历时检索” 来 看,“档次”与“上档次”在《人民日报》中的分布基本趋近(图 3 和图 4)。
特别需要指明的是,类似“高端” 这样的表达并没有出现在早期的《人民日 报》,但在其他使用环境里并不稀缺。比如 BCC“古汉语”子库中有 92 条“高端”的 例子,其中一部分指人名,一部分与“较高层次”同意。而对于“高大上”这个表达, “历时检索”的结果表明,这是 2010 年之后才开始被人们所使用的。从具体得到的 例句看,该表达在《人民日报》中最早出现于 2014 年。具体频次见表 1。
不过,通过“谷歌趋势” (Google Trends) 检索显示,2004 年该词就出现了 211 次。如果用谷歌搜索以“不限时间” 的方式检索,竟然有 2080 万条,百度则有232 万条(2019 年 7 月 17 日检索结果)。
这一方面说明,该表达十分流行;另一方面说明,该表达虽然于 2014 年首次出 现在《人民日报》,但在正规媒体中的使用还相当有限。这也反映了词汇演变中的 两股力量的角力:变革力量与守旧力量。
从表 1 可见,“大气”在 1977—1993 年之间达到一个峰值,1949—1965 年之间《人民日报》出现频次也比较高。经过具体观察发现,“大气” 大多数时候指的是 “包围地球的气体”或“呼出的粗气” (比如“他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而表示“有气度”这层意思的并不多。
2. 2 趋势
为了考察“高端”“大气”“上档次”和“高大上”在官方报纸《人民日报》的使用情况,我们把 1946 至 2015 年间这些表达的使用频次以三年一个间隔为时间轴进行统计,统计采用的工具是IBM SPSS STATISTICS 20,结果如图 5 所示。
从图 5 中可以看出,1956 年、1959 年间“ 大气” 出现过峰值,最高值出现在 2003 年左右;“高端”在 2010—2015 年间处于峰值;“上档次”的峰值出现在 1994—1997 年间。而“高大上”则是 2014 年之后才出现,2015 年使用频次较高,不过实际 频次为 45。
为了进一步从这些数据中考察可能的发展趋势。我们采用 SPSS 中的“自然对数”,一方面可以简化数据,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可能趋势。
转换为“自然对数” 之后,可以大致看出这几个表达的趋势。其中“大气” 在 1953 年左右和“文革”期间出现频率较低,但总体趋势是使用频次平稳增加。1998 年之后,“高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上档次”则是1987 年直线上升,2012 年重新跌入低谷。“高大上”则是于 2014 年之后呈现上升趋势。
2. 3 比较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有必要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连在一起使用与“高 大上”的历时使用情况。由于前者既可以用逗号连接,也可以用顿号连接,需要把 两种用法的频次相加。经过查询,BCC 中的使用情况如表 2 所示。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高端、大气、上档次”无论用逗号还是顿号,仅出现在微博中。在“文学”“报刊”“科技”语类中均无发现。而“高大上”在报刊语类和微博语类中使用比较多,科技语类中“高大上”仅出现过一次。
一方面,“高大上”比“高端、大气、上档次” 用得频繁,前者是后者的 2.17 倍。另一方面,“高大上”甚至已经广泛用于报刊,而且是《人民日报》这样的权威报刊。经过这样的比较,完全可以确认“高大上”逐渐在替代“高端、大气、上档次”。换句话说,压缩了的表达目前更加常用。当然,“高大上” 本身已演变出一定的讥讽意义,这是新近的语义变化。
2. 4 机制
从上一节可以看出,“高大上”是从“高端、大气、上档次”压缩而来。在 BCC 微 博子库中,以“d 高大上”(注:高大上前出现副词,即“高大上”演变为形容词)来检 索,结果发现“高大上”有 162 次。由此可见,“高大上”已经作为形容词在使用。
依据语法隐喻理论,词组压缩为词也往往产生概念语法隐喻。“高大上”就是一种典型的语法隐喻。也就是说,语法隐喻是这类演变背后的机制。小句复合体 级转移到小句,小句级转移到词组都依据语法关系,转移步骤比较明确。而从词组 转移到词的具体步骤尚未明晰。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压缩为“高大上” 而不是“端气次”? 依据“三品说”,“端”“气”“次”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首品,“高”“大”“上” 已经是末品。如果真的用“端气次”,歧义难以消除。到底是“低端” 还是“高端” 呢? 到底是“大气”还是“小气”呢? “次”就更加无法把握。
类似地,“高富帅” 也是典型的语法隐喻,由“高大” “富有” “帅气” 压缩而来, 但没有“大有气”这个说法。“高”和“大”表达的令人羡慕的特质倒是相近,不过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中“高”是普遍被认可的优点。“有气”就很可能当作贬义词。
那是否可以说,压缩时的一个策略就是采用末品词呢? 这可不一定。比如人们用的是“白富美”而不是“肤钱貌”。二者都可以说是由“肤白、钱多、貌美”压缩 而来。这说明,压缩时并不考虑词本身在词组中的主次问题。
有不少流行语则由小句压缩为词组,这些词组有时候也用作词,如表 3 所示。
这些紧缩词都属于语法隐喻,他们的用法游弋于词组和词之间,有时作为词组使用,有时作为词来使用。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由两个或数个小句压缩为一个词组。如表 4 所示。其中,“断舍离”是网络流行语中十分特殊的表达,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 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从形成机制来看,应该是从三个小句中 各取一个关键字形成。不过,这个词有其特殊性,因为在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前,它早已经是佛教用语。《大藏经》经藏“阿含部”中说:“害念不除断舍离。若不除者。则生烦。”可见,该流行语还借用佛教用语。
由以上流行语可以看出,汉语的类似表达的语法隐喻路径有一定的独特性。采用纯粹的语法手段“之”“的”等之外,常用的做法是截取部分关键字。而采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依靠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取最有代表性的字词,既要形象生动,又不至于产生歧义。这类表达在演变进程中,某些可能存活下去,甚至成为新的表达的起点,某些 可能逐渐被遗忘,但语法隐喻始终是类似语言现象背后的一条重要规律。类似表达在 BCC 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如表 5 所示。
从表 5 中可以看出,这些表达主要活跃在网络上,而网络是新兴力量和创造力发源地。有些已逐渐出现在《人民日报》这样的严肃出版物中。文学作品中没有见到,一方面原因是 BCC 选择的文学作品有年代,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便是新兴文 学作品,出版机构往往在审查阶段就把类似的用法当作不规范的用法而排除掉。在各种力量大浪淘沙之后,能够存活下来的很可能就成为普通词汇而被人们接受。
需特别说明的是,“ 弓虽” 看起来也是词组,也是个流行语,但却很特殊,是 “强”字拆写,仍然表示强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看,该词组只不过是为了好玩儿 才使用的。BCC 语料库报刊类中虽然有七个“弓虽”用法,“多领域”有 87 个,“微 博”有 132 个,“ 科技” 12 个,“ 古汉语” 有 140 个,但多数意思是分开的,并不指 “强”。类似的有用“山争大哥”来指著名演员徐峥的,BCC 中没有例句。这也是值 得讨论的课题。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词语演化中“仂语化” 的确是重要的机制,但王力并未 将之扩展到英语等其他语言。王力的学生韩礼德更进一步,把这种机制归入“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在理论层面阐释了该机制的特点。由此,从小句复合体到小句,从小句到词组,从词组到词,从词到词素所产生的各种意义浓缩或者压缩都可以得到 系统解释。上述这些例子就是其中的部分例证。其中,从词到词素就是不少学者 所指的“虚化”,但语法隐喻理论上包含的类别更多、更加丰富。
本研究集中探讨词义缩小。如果把词义扩大纳入考虑,或许可以用“ 打包” (packing)和“解包”(unpacking)加以解释。词义缩小是在“打包”,而词义扩大涉及较低语法单位上的“解包”。这一点韩礼德在相关研究中论述过。不过,“解包” 本身的详尽机制尚未明确,需要深入研究。
03
结语
“语言实例是累积语言系统的前提,语言系统成分存在于语言实例中;而在一 定共时层面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系统又反过来支配语言实例的运作方式” (彭宣维,2017: 11)。在词汇演化中,不少词汇经历了某些演变机制之后,已经难以从字 面意思直接推导其含义。这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是一大难点,因为不了解演变机制 或演变原因,就无法灵活把握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变异。词汇化研究关注的主要是虚词转为实词,而通过语法隐喻则可以探讨词汇压缩,可以厘清纷繁复杂的词汇演化背后的规律。类似“高大上” 等众多网络新词大多是通过从小句复合体 或小句压缩而来的,其压缩方式往往是取其中具有典型性的词加以组合,都可认为 是经过跨范畴、级转移压缩而来。这就是典型的概念语法隐喻机制。这些词语在 演变进程中可能存活,成为新的表达的起点,也有可能逐渐被遗忘。该理论不仅适 用于探讨汉语词汇演化,对英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演化研究同样有直接启发。当然,词汇演变中词义转移(包括易位)等尚不能用当前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加以阐释;相因生义、与意义无关的简缩等方面的探讨也需要理论上的创新。
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知网或《英语研究》2021年第14辑纸质原文。
转自:语言治理研究
转自:“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