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东华理工大学
什么是课程标准的“落地”
“落地”的本义,是从高处落到地上,这是很多教育理论、政策文本常用的一个词汇。高德胜教授曾指出,“落”是一个隐喻,它隐含的前提是某个事物本来在高处,“落”就是从高处到地上的一个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课程标准的落地,就是把在高处的课程标准理念与要求“降落”到实践教学中。“落到教学实践中”的说法,似乎还不够具体化和可视化,如果我说把课标的理念与要求“落”在课堂上、““落”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上,或许就更好理解了。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各学科课标都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又都有不同的具体,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样的表述是比较笼统的,给实际教学出了一个难题:“我作为一名老师,我如何落实这种‘综合体现’呢?”。
这种困惑其实早就有了,而且一直没有很好解决。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在2017年、2020年分别做了修订,学科核心素养是其最大变化和亮点。如何落实?一线老师一直是很困惑的。
接下来的培训如果不能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不彻底的。
回到刚才的隐喻,我们要理解课程标准“原来在哪里”,然后要明白“它应该落在哪里”,再去想“怎么让它落下来”。
这里面就要搞清楚“(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沿用“落地”的话语方式,“(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云端之上的,美丽而朦胧、遥不可及;同时,它体现在课程标准中,具体“溶化”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虽然看不见,但确实在其中。这两者都在云端,但课堂教学在地上的教室里。
问题来了,如何让课程标准从云端落到地上?即如何落在教室里,具化为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呢?
这就需要一个“降落伞”才能软着陆。这个降落伞,就是教学设计。“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这是一个从核心素养到教学实施的实践逻辑。如果缺失了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不是硬着陆,而是“悬置”。所以,不少论坛不谈教学设计,直接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在学理上有先天不足,实践中漏洞百出。实践中,很多课堂教学之所以看不到核心素养的影子和基因,就是教学设计环节没有基于课程标准。
这么看来,课程标准要首先落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文本中,才能更好地落在课堂上。道理很简单,如果教师在设计之初,都没有基于课程标准,融化在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显影”?
所以,教会教师如何做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培训课程。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做好课程标准的分解,即运用一定的技术把课程内容标准、学业要求,转化为更为具体和可操作的课时学习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最后一百米”。
什么是课程标准的实施?
学理上说,实施课程标准就是指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应用过程,广义来说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所有行为,如培训、编写教材、课堂教学,都属于在实施课标。狭义来说,主要是指各级学校实施课程标准的具体行为,尤其是指课堂教学。
显然,实施课程标准的主体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最重要的主体或最后的“落地者”是教师。这里主要谈教师实施课程标准。需要讨论的问题当然很多,如教师实施课程标准需要哪些技能、基本要求、评价标准等等。为简便起见,只谈所需的技能。
用一线教育人最朴素的话语来说,无论课标怎么改、能否改得好,最后都要在老师的课堂上落实。换言之,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是课堂。能否说只要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就能实施好课程标准呢?未必。
课堂教学能力是一种行动力,或可表述为一种教学设计、教学方案的执行能力,尽管执行不是严格按照图纸的死板的施工,或有精彩生成。但是,这种课堂教学能力不等同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或者说不是全部。
这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够真正实施课程标准、在多大程度上贯彻践行了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不是全部取决于课堂教学能力,还要看至少两个因素。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二要教师把理解转化为具体教学设计的能力。这两个条件不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再好,都不一定能真正实施好课程标准。实践中这样的反面例子比比皆是。
说得通俗一点,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主要就是教师关于课程标准的知识、理念乃至意识。有没有完善的课标知识,有没有充分理解相关新理念,最终是不是形成“课标意识”,会深刻影响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水平、程度。各级各类培训、论坛、论文,主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有了理解力之后,更重要的是一个“转化”能力,即教师基于对课标的理解,能把它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当然,这个教学设计是高度体现有关课标理念与要求的。这个事情就是比较复杂和专业的事情。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相关研究已经不少。这些年,“备课专业化”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个转化能力,可谓教师的复杂技能,不是讲座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区域教研、校本研修中去践行、培养,就很重要。区域化的课程改革项目就更有意义,有助于一个区域更好地落实和实施课程标准。
看来,课堂上的教师行为并不是要首先去努力的地方。因此,新课标培训当然要基于真实情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但是,如果不要教学设计的相关培训和改革,上来就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是有问题的,是不是有点像不给降落伞就让人从空中往下跳?教师即便理解了课标,如果没有转化能力,恐怕是很难真正实施的。
这是以往课程改革、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痛点,一直没有真正解决。
很遗憾,大部分课标培训主要是在解读政策和文本。“解读”,主要是告诉老师新课标有什么变化、讲了什么,距离培养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转化、实施”能力,还有很大距离。
落实课程标准的最后一百米,靠教师;而培训要为教师真正赋能,让教师心中有理念,还要手中有技术。否则,就是“空对空”,“落地”就会变成“落空”。
必须承认,课程标准的落实有很大的时间滞后性,教师群体理解课程标准、增强实施课标的能力,恐怕不是几年就能具备的。到现在,还有很多教师甚至管理者、教研员都不怎么读课程标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当然,问题越多越严重,越说明这项工作的价值和空间越大。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