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专业化”能否快速提升教学质量?
2023/3/23 16:47:33 阅读:210 发布者:
张爱军博士
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
“备课专业化”首倡者引领者实践者
这个问题是不少管理者、老师的“灵魂之问”,我从一开始就遇到过,将来一定还会遇到。
确实,似乎无论什么教学改革,只要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好像都没有意义。我们太需要质量提升了,似乎教学的意义多寡就在于质量的高低。尽管教育学原理的意义上,更注重人的发展,但在实践中,如果一项教学改革不能首先在教学质量上“见效”,一般就会被质疑乃至叫停。
我一开始就遇到这种怀疑:“从备课开始搞,啥时候能看到成绩”?
当然,备课专业化不避讳成绩乃至分数。恰恰相反,备课专业化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数只是它的符号之一)。不仅如此,我们不是那种时间加汗水的蛮干,不是西医那种外科诊断式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所谓中西结合,是我们虽然说要超越传统和经验,但不是彻底推翻,而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与技术对之进行专业化改造与提升;所谓标本兼治,就是既要注重教师具体行为、操作的优化,更注重背后深层次理念的提升。这才是可持续的。这样做,课堂的变化不需要太久,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很快就有显著的变化:老师的教学设计模板立马不一样,教学设计变了,课堂怎么可能不变化?
备课专业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更有直接效果。但一般需要一个过程,几个月或者更长,因人而异。这些年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多老师不仅因为参与备课专业化行动研究改进自己的课堂,更获得了专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例如,最早参与实验的两所民办学校,都很快取得区级赛课一等奖,并获得市级赛课一等奖,都是接近二十年办学历史的零的突破;有的老师采用我们的理念和做法,获得市级赛课一等奖。最近,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一位教师,仅仅是读了《备课专业化》,在教研员指导下,利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技术,层层晋级,拿到省级赛课一等奖第二名。
我相信,这样的例子会越来越多。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想标榜多少老师因为参与备课专业化拿奖、多少学校因此“提分”。我们需要这些,功利性的追求都是很正常的,没有这些功利性的东西,老师学生的发展就受影响;但如果只是追求这些,以此为终极价值,那就是功利主义。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论常识。
任何一个懂得教学基本常识的管理者都明白,备课及其质量管理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基,抓质量要从根上开始抓。根深才能叶茂;反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是,必须要提醒那些想推动此项改革的领导和老师,教学改革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大的难度在于专业性和激励制度。我们可以在专业上赋能,激励考核制度则需要学校下功夫。
最容易遇到的困难是,有的学校可能会遇到来自教师的阻力:专业上有难度,有人就会抱怨;人都是有惰性的,自我加压、主动上进的人并非多数。这些问题都是自然的、正常的,如果不能面对和解决,改革就难以深入。所以,如果认准了这件事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接下来就只需要一件事:坚持。
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搞不得备课专业化,也搞不了任何教学改革,急于追求分数短期效应的人还不如去刷题来得快。尤其小学初中,知识相对简单,刷题会很快见效。但它的副作用却是缓释的:学生慢慢失去学习原动力而变成刷题机器,老师慢慢失去专业能力而可以随时被人工智能取代。那是一种没有教育伦理约束和教育规律支撑的行为。不过,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刷题已经不行了,中高考越来越注重素养立意和能力考察,题海战术真的不行了。有的所谓高考名校,近几年清北升学率连年下滑,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教与学的方式一直没变,但新高考在慢慢变化。
备课专业化就是希望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用专业科学的教学设计改造并提升经验化的传统备课,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它的效果一定是“看得见”的,有时候就是速效,但我们绝不追求速效,我们希望走一条符合规律的专业道路,这才能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备课专业化”这件事,对于我个人来说,可能十年二十年都做不完;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广大教师群体来说,道路可能会更长。但,方向只要对了,怎么走,只是策略问题;走多远,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做教育的人,如果能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够了。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