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手记 2 | 黄磊:“双减”背景下再读《备课专业化》
2023/3/23 16:36:59 阅读:134 发布者:
黄磊 校长
四川省广汉市连山第二小学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要求。也就是既要减负,但不能减质,更要提质。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如何应对才能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01 备课专业化是落实减负提质的前提
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他们都曾表示过:有时因为各种原因备课草率了些,自己都感觉上课过程中有问题。可见,不论是基于理论也好,经验也罢,要上好课就得备好课。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那么,什么样的备课算是“好”呢?“好”的标准是什么?
张爱军博士在《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中提出了学习中心、基于标准、目标达成、学教评一致的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理念如果都得到落实,那就是专业化备课,也就具备了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也就超越了仅凭经验的传统备课。当然备好课不一定就上得好课,还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有良好的课堂组织实施能力、临场应变的教学机智等。但备好课了,就有了一个好的根基,不是吗?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国家、社会、家长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传统的大量机械重复作业训练来提高质量是不可能的了。那能怎么办?只能深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科学、合理。显然这就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备课已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了,专业化备课也具备了落地的土壤,这是减负提质的必然与应然。
02 备课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摸着心口问自己:我的备课,真的专业吗?真的有效吗?当下,我们的大部分教师的绝大部分备课更多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应付学校的常规检查而不得不为之。备课真的让我们在专业上快速成长了吗?
我们再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己满意吗?几年来提高了多少,是原地踏步,还是略有长进,还是大踏步前进?作为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功利性的,比如评职晋级、评优选先等;也非功利性的,比如桃李满天下。但这些都源于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得到认可。那么,备课技术的提升就是这一切的根源所在。备课技术的提升就是专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专业化备课一开始很难,这是肯定的,它的理念、技术是与传统备课的长期斗争,唯有不断坚持才能成功。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符合当下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的。如何在未来20年让自己始终处于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就得从专业化备课做起。
图为连山第二小学
03 备课专业化的技术需要在实践中提升
专业化备课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技术要领,张博士的著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是,他不会,也不可能把每个学段每个学科每堂课的内容都备好课,让大家参考。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凭个人精力是完不成的。所以,张博士也只能给出技术,并结合实例阐述技术的操作要领。备课水平的提升还是得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并完善,最终成为自己不可或缺,别人也夺不走的专业技能。
例如,课标分析第一步是摘录课标,第二步才是分解。在实际操作中,摘录课标看似就是简单的从课标中抄几句话,但抄哪几句呢?依据是什么?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明确,课标也是按对具体知识点的要求编排的,摘录相对比较容易。语文及其他学科则不然,它是按能力要求编排,做不到与每篇课文一一对应。显然课标的摘录也是技术活,并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是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的合理选择。那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不是互不关联的三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的融合体。这更考验教师对文本与学情的把握,是对一堂课重心、立意的考量。
又如:在学情分析方面,专业化备课的学情分析比传统的学情分析更专业、更精准,更能体现学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我们常说以学定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要体现这样的理念,无疑需要对学情的精准把握,不再是传统的“大概、可能、应该”。比如: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活泼好动,动手能力一般等,这样的学情分析放到哪都合适,对于某一节课却没有指导性。要上好一节课,精准把握学生的起点是基础,这就需要科学的学情分析,可以访谈、问卷、书面测验等。这样一来,学生的起点才真实而具体,也才能确定学生跳一跳能达到的目标。
总之,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术,这项技术专业与否,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是否顺畅,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是否能以最好的状态得到落实。所以,老师们,备课专业化刻不容缓,让我们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做好专业的教学设计吧。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