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专业共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23/3/23 16:30:30 阅读:123 发布者:
如何通过“专业共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张爱军 东华理工大学
在中小学,开展专业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理论修养、优化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阅读的升级版,“专业共读活动”又有什么价值?怎么开展?以各地开展《备课专业化》共读活动的经验为基础,做一个简要小结,供大家参考。
1
一、何谓“专业共读”?
读什么书?这里的“读”指的是专业阅读,不是日常意义上的休闲阅读。读的书要是专业的书,这些书可以是教育基本理论,也可以是教学技能类的专业书籍。如研究备课,可以共读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加上《备课专业化》,研究听评课可以共读《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研究课堂教学可以读崔允漷《有效教学》等。不建议经验总结类的书,如《**工作漫谈》《我如何教**》之类的书籍——“漫谈”一词暴露了作者思维的“漫无边际”,缺少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缺乏理论论证和实践验证的书都不能轻易推荐给教师共读。
什么叫共读?所谓共,就是指一个备课组或教研组、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起读一本书,最基本的单元往往是一个教研组或者一个备课组。这个时候,共读者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是一个研究型组织。大家以“共读一本书”为载体,一起研究一个共同的教学问题,逐渐会形成共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乃至信仰,这是建构学术共同体的核心、根基。
2
二、为什么要“共读”
第一、对基层教研机构来讲,基层教研机构要指导学校和老师开展教学研究,“打铁先要自身硬”,否则很难成为老师的老师。教研员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不能缺少的一个基础性方式就是专业阅读,同样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分享交流这样的共读活动。
有些部门几年下来推荐了很多书给教研员,但这些书起到的作用和价值是非常小的,其中的原因既在于这些书好不好,更在于有没有集中的选一两本书开展共读、深读,集中解决一些根本性、共性问题。例如,都知道备课经验主义泛滥、效果差,都知道集体备课开展难,这些现象严重伤害课堂质量的根基,那么,有没有集中研究呢?还有,读书的方式顺其自然,甚至是放任自流,远没有组织起来共读一本书的效果更好。
第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依赖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必然离不开专业阅读。不少学校组织了教师读书活动却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选书不当,选了一些经验类书籍。经验具有个体性情境性,需要经过理论“提纯”、论证,才能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知识。原因之二就是读的方式,表面上看是大家一起读,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大家读的时间是一样的,缺乏专业的组织和内容的深度。
所以选择专业书籍组织共读,是学校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二选择,好组织、成本低。老师不读书、不学习,缺乏理论滋养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老师有了一定的实践,找一个时间静下心来进行共读,实际上是一种专业反思;在反思当中,一个共读组织相互讨论、相互促进、相互质疑,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第三、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需要在一个共同体当中学习研讨。一个人可能很难读懂,一个团队就可以互帮互学,提高效能。教师阅读不能脱离工作情境,需要基于自己的经验情境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共读就非常必要。
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往往比较繁忙,专业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越是如此,越需要组织起来进行共读。教师共读可以通过沙龙、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校应给予必要的空间、时间、资金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专业发展,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也是学校的责任,要有一定的行政推动。
3
三、怎么开展“共读活动”
首先,有组织。无论是一个区域或者一所学校,在开展共读活动的时候,要有一个基本的组织,主要目的有二: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如果是教研室组织整个区县的共读活动,要成立一个专门的读书组织。
第二,有制度。开展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共读活动,需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制度,这个制度是对前面组织目的的进一步落实,保障整个共读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个制度一般来说要定的比较简约实用。
第三,有任务。这个任务要相对具体,某一个阶段读到什么程度、要完成什么任务。专业阅读,不能只靠教师的自觉性和兴趣,没有任务、没有压力,有的老师可能一辈子都不读一本专业书。任务完成了,他的能力也就得到提升了。没有任务的员工永远得不到发展。
第四,有活动。活动可以是不同层面的展示分享、交流活动。活动主体一定是教师,让教师在活动当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交流自己的感受,增强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当然这并不排除干部带头、教研员带头,业务管理者带头领读,效果更好。
第五,有评估和激励。有一位校长说的好,老师不是看你号召什么,而是看你评估什么。对于相当多的教师来说,你发100本书、号召一万次读书,可能都不如下一次考核任务更有效。老师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有责任、权力和义务督促他学习。当然,老师这个群体需要通过考核评估给压力,更需要给鼓励,通过给予不同形式的物质与精神的激励,给参与者肯定。
这样5个方面,共读活动形成一个闭环,有质量保证。
当然在共读活动当中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需要特意拿出来强调的,即最好要有实际的操作,边读书边操作,也就是要用我们提供的模板写教学设计,要融入真实的集体备课活动去读。这样读,才有真实的体验。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