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新课标,赋能新课堂”——化学课靠近项目化学习的初体验
2023/3/23 15:28:22 阅读:175 发布者: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新课标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陈燕教育科研工作室在经过上学期研读新课标活动后,本学期开展以“落地新课标”为主题的磨课活动。工作室成员针对如何落实新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智能研修平台上传课例,依据量化打分表互相打分,反复磨课,最终形成项目化学习教学案例。从即日起工作室公众号将以“落地新课标,赋能新课堂”为主题分享成员们的教学反思、随笔、课例。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陈燕教育科研工作室成员张思颖老师在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时的感悟—《“落地新课标,赋能新课堂”——化学课靠近项目化学习的初体验》,更多精彩分享,敬请期待。
化学课靠近项目化学习的初体验
— 落地新课标 —
项目化学习是我近几年来有所接触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无疑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也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直以来,我观摩过很多优秀教师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课堂,大多为语文学科,但对于它在化学课堂中的实施却一直迟迟不敢下手。借用新潮的话来讲,总感觉存在一种知识壁垒禁锢着我,使我不知从何入手去打破固有的上课模式,直到我开始研读新课标。现在,我想把我的尝试过程分享给大家。
-01-
萌发想法
2022年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更新了许多新的教学观念,也为教师如何落实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鼓励教师开展项目化学习,还对在哪些主题去尝试项目化学习给出了有效建议,这促使我有了想尝试的念头。
新课标提倡
项目化学习
-02-
疑困重重
开始尝试的第一步我就犯了难,选择哪一章节的内容去设计?我所了解的项目化学习从问题的生成到共同学习,再到成果展示,大多是连续且历时较长的,很多教学内容若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就难免会使得原本考试应会的内容得不到充分的练习,我的试验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下难以推进。
-03-
艰难前行
尽管有种种疑问,我还是带着问题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去尝试,我不断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渗透项目化学习,尝试在每一节课中创设情境,试着在开始时提出并发现问题,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去学习,课堂最后用一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最初的问题,试着形成解决方案。坚持下来,也对化学学习有所成效。学生说:“化学课变得有趣了,想去好好学习解密了。”但我始终知道自己的课离项目化学习还很远,不免心有不甘。
-04-
拨云见日
带着种种问题,我参加了工作室恢复线下教学后的第一次例会。会议结束后,我将自己的困惑一股脑的向陈燕主任倾诉,她的一句话就让我如同亟待破土而出的树苗一般,如沐春风。她说:“不要过多去考虑到底是不是项目化学习,被项目化学习的框架限制住,日常创设情境是个很好的开始,但创设情境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日常的情景,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从而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越是带着想靠近项目化学习的意愿,越是禁锢住自己,不能灵活应变,只要抓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个目标,设计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环节,就是有价值的。
-05-
初得感悟
在我进行本次课堂试验后,我不敢说自己真的进行了成功的项目化学习,但我也用自己方式,完成了自己对落实新课标的初体验,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感悟,对于自己下一步的探索也有了方向。
(1)所有的学习模式都要最终形成适合本学科的,能日常推行的设计,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先选择一个小环节去实现。
(2)化学的项目化学习探索,可以从单元总结或复习课入手,在前几课时的铺垫下,在总结时引导学生发现本单元所有所学物质的相关性质,最终自主联系起来,绘制形成知识脉络图。或者可以按新课标建议的几大开放性主题入手,在日常教学之余,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
所有的想象都需要探索去实现,不要畏惧未知,要坚持去体验、去摸索、去感悟,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转自:“陈燕教科研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