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传统教学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剖析

2023/3/23 14:31:59  阅读:220 发布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化,立足课堂,聚焦课堂成为当下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关注的焦点。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学校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和地位,把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融合应用作为改革的重要“变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实有必要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和剖析。

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1、基于经验的教学预设

首先来看一看传统课堂教学的备课环节。有调查表明,很多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和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而对于了解学情,由于课前教师没有时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只能靠平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模糊印象和感觉,基于经验来主观地、大致地判断,这便意味着,教师课前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学情调查和分析。   

在教学预设时,我们所依据的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所采取的方法是是经验式的。教学预设全靠教师的经验,看起来“精彩”, 实际上缺乏科学依据,不可能“精准”。     

2、整齐划一的学习进程     

受制于班级授课的环境,传统课堂采取整齐划的学习进程, 实现了授课的规范化、 标准化,有利于按照标准传授知识和技能,但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成长。传统课堂教学的班级授课制,按照“工厂化"的生产模式,把学生当作“产品”进行批量生产,按照统一计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流程、统一的进度进行生产加工。很难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

3、缺乏课内外协作互助

从课内活动来看,学生在课上获取信息和开展协作学习受阻。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拥有的资料有教科书、教辅参考书、教案等,而学生的学习资料只有教科书和教辅。通常在教师讲课时,是不允许学生看书的,也不能“交头接耳”、自由讨论,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看教师指定的内容,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没有渠道去查阅资料,或尝试合作探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资源获取渠道不畅通。由于教师习惯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学生无须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样学生便缺少了通过独立思考后的合作交流来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同时也缺少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而在课外进行协作交流也不方便。学生缺少通过课外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机会,大多数不住校的同学放学后各自回家,当他们在课外做作业遇到问题时,与老师、同学没有相互沟通交流的手段,学生不方便随时向教师请教,学生之间也缺少协作互助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得学生问题的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4、粗略滞后的评价反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一般采用三种方式来:一是提问,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出点评,井以此来判断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程度;二是现场布置几道测试题让学生做,再找几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做,教师带领学生现场批改黑板上的作业,指出作在的问题;三是下发课后作业题、由学生课后完成并交给老师,老师课后批改,在下次上课时讲评。   

这些评价及及馈 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以偏概全,前两种评价方式大都是对个别学生的学习掌标情况的评价,并以此来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判、这种评价必然是粗略的、经验性的:二是缺少对测试结果的详细分析、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无法统计出全体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三是评价与反馈滞后,由于缺少手段,在传统课堂上,做不到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而课后的作业批改和讲评更不及时,使得评价信息反馈严重滞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课堂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客观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困扰着一线的教师。这困境如何破解? 依靠传统的方式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学校的积极的探索。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在采用技术的手段来破解这些困境和难题。

也正因此,智慧课堂应运而生。

转自:“焦兆群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