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是为了促进学,但不是我们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能促进学习。因此追求有效教学就需要我们研究“学”,掌握学习的原理,理解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真实的学习。这是我们教学中需要明白的问题。
一、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从研究“有效学习”开始
——过去我们更多研究教,现在在研究教的同时更要研究学;富有经验的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
——教与学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教”取决“学”;
——以学习为中心,要重点思考用什么来支撑“有效学习”;
在探讨什么是有效学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指导什么是“学习”。
二、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老师做了什么。”
——泰勒
“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要能持续较长时间。”
——加涅
“学习是指学习者的知识发生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经验带来的。”
——梅耶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者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
——施良方
总结起来:
1、学习者的经验是引发持久性改变的原因。
2、学习引起的变化从“外部”逐渐走向“内在”,并最后走向综合。
因此,我们的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习,那么我们教师应该且必须知道学生是否产生“经验”,这种经验引发了学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与我的教学有着怎样的联系?
三、学习的原理是什么
众多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能促进学习,学习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
1、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地行为。
2、学习是一种社会化交往活动,包括在课堂中地交互与合作。
3、学习应该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要求。
4、学习应该致力于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能够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
5、学习应该具有元认知能力,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
6、学习内容的合理安排,学习过程的优化以及教师的示范与引导都是促进学习的重要保障。
四、有效的学习需要哪些关键要素
1、主动探索
有效学习首先建立在学生是否自主、主动的学,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
其次,有效学习是一个带着问题与探究思考的求索过程;
再次,学习是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经验获得
有效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
经验是在当前情境中基于活动获得的体验;
3、整体建构
有效学习表现在对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形成组块的知识。
有效学习表现为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把握、领悟知识;
能够体会系列问题之间地相互关系、过程规律,形成程序性知识。
4、学习迁移
有效学习表现为不仅能够解决老问题,还能解决新问题,而且能够在多元情境下的变式学习。
5、反省认知
有效学习还应该反映在自我反思、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上。
五、有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与角色
新时代,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对话者、互动者、合作者。
v 教师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v 教师成为学生的分析师
v 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师
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l 协调作用:创设情境与学习环境氛围;
l 激发作用:激发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的思考;
l 参与作用: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讨论;
l 控制作用:监控教学组织过程和方向;
l 点拨作用:部分知识、规律的讲授和点拨;
l 评价作用: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参考文献:
霍华德《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转自:“焦兆群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