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上午,张美华红山教育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如期举行了“‘研’路同行,品味书香”主题活动,活动由工作室两位小组长刘勃彤、刘利基主持。本次研修活动围绕“课例研讨”“好书分享”展开。
一、课例研讨
主持人张美华老师和工作室第一小组全体成员,依据新课标、结合教学实践对2022年自治区小学科学微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的课例——周亮老师执教的《给船装上动力》一课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交流。
张美华老师分析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科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周老师执教的《给船装上动力》一课,很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科学教学,主要表现在‘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周老师聚焦单元站位,从四个纬度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按照学习进阶设计了三个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思维、合作的教学活动:活动一,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活动二,行动探索与实践突破;活动三,研讨拓展与实践创新。周老师能够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把工程实践的教育融入本节课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像工程师那样经历了设计、制作、探究实践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就这节课张美华老师还提出了一点建议:“纵观整堂课,学生在进阶式实践探究活动中提升了综合能力、发展了科学素养,但不论是在聚焦问题、探究实践、还是研讨拓展环节中,只是对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小船动力装置及船舵的制作与测试的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进行了互动交流。事实上,学生需要表达交流、评价反思的支架来明晰思维方向。这一支架就是教师提供的评估 标准:引导学生从“工程”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考虑,如设计、功能、材料、合作、效果等。学生结合评估标准改进小船的动力装置和船舵,在此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方面的因素,真正实现跨学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评估标准时,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品质得到了发展。”
杨琴玉老师交流道:“新课标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本节课周老师围绕‘如何让船动起来’这一主题开展项目探究,从动力提供、方向控制等技术方面继续设计和制作。精选生活中常见的结构化的材料,通过聚焦核心概念、提出问题、实践操探究、测试作品、改进完善、互动交流评价、归纳总结、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学习研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郝钦媛老师说:“周老师采取合适方式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围绕‘给船装上新的动力’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结合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回顾船的发展史,唤醒对船动力的前认知,快速聚焦话题,引发学生对‘如何给船装上动力’进行思考。”
赵静老师说:“周老师的这节微课,使学生经历了完整和系统化的技术与工程学习,让孩子们对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以一种综合的、联系的思维来解决科学、技术与工程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后两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金鑫老师说:“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准则:1.注意安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趣味性;2.强调创意;3.要与学生所学科学知识相关联;4.涉及的工具和材料应尽可能简单、容易获得;6.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应能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和制作。周老师选择的仪器满足以上的要求。”
顾继超老师说:“想要在课堂上完整经历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就必须要精心组织,加强监控,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和实践过程。教师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渗透思维方法,避免程式化、表面化的说教,通过精心设问、恰当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既重视动手操作,又注重动脑思考,实现学习结果的自我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过程,再经过教师的适时追问和及时点拨,一定能激发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的思维活动。
周老师在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就十分合理,学生可以从风帆动力、蒸汽动力、电动风力入手,循序渐进地对船的动力进行探究,在老师提供充足材料的前提下,动手尝试给小船装上动力,并且还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各种动力的优缺点,争取在下一个活动中解决它。整个探究活动的实践性很强,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自然而然地进入深度学习,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探究习惯。”
刘勃彤老师说:“周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强调学的设计。是与旧备课形式不同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在周老师的微课中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只是课堂教学中可供利用的一种教学工具,是与学生交往活动的载体。教师在课前的主要准备任务便是策划如何有效利用这一载体、媒介和工具,是体现‘用教材教’是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
大家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对课例展开研讨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对教学中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微课制作的技巧等细节,深度挖掘,深入分析,在研讨中迸发出集体智慧,老师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二、好书分享
一本好书,让我们爱不释手;一本好书,让我们回味无穷;一本好书,让我们在倾刻间茅塞顿开;一本好书,带给我们反思和前行的力量。在课例研讨后,工作室第二小组全体成员进行了好书分享,互换阅读体验。
刘利基:推荐书目--《我的教育理想》
一个人最高的发展境界,是能够有最多的闲暇时间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读书就是我喜欢做并始终坚持不懈的事情。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描述的是一个宏观的教育理想,要求老师、学生、家长应该是怎样去做,给了大家一个明确的目标与框架,同时也给出老师要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本书就是我在教育教学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
荣昭:推荐书目--《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身为教育者,我们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能只有爱心,还需要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要善于从日常捕捉点滴小事,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善于总结、概括、反思,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
杜梅:推荐书目——《为深度学习而教》
要让深度学习更好地发生,课堂就要真正慢下来,要学会利用《为深度学习而教——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思维工具》一书中提供的七种思维技能来为我们服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学习设计,并鼓励学生不断向新的学习发起挑战,学习真正成为师生,勇敢走向未知的旅程,在这个旅途中找到学习和探索的真正乐趣。
再奴尔·加巴尔:推荐书目——《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能成为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也是很难补救的,无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学会换位思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
朱媛:推荐书目--《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杰教授娓娓道来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张莹璐:推荐书目——《父母的语言》
孩子潜能的开发离不开其早期所处的的语言环境。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脑发育、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语言是最宝贵的资源,这是一本教育类非常难得的启蒙类书籍。
我们不仅需要优质高效的课堂,也需要渗透着人文的关怀,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让岁月在书香四溢中熠熠生辉,让教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转自:“教研员在行动”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