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作业多样化设计与实施研究的成果建构
——以《区域中小学作业多样化设计与实施研究》为例
王永庆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难免要走一些弯路,比如不经意间把课题做大做泛,课题成了一个筐,取舍不当,装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说它没用,又与课题有点儿联系;说它有用吧,又游离于课题研究目标。结果是功夫没少下,但没干到点子上。
下边笔者现身说法,结合具体课题,做一些交流分享。
一、研究过程往往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我们正在进行一项科研课题,题目是“区域中小学作业多样化设计与实施研究”,这个课题在研究目标的确定及成果呈现方面,一直翻来覆去的折腾,就是经历了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区域中小学作业多样化设计与实施研究”,从课题表述上看,这是一个区域性研究,课题选择的年段为3~8年级,科目是全学科,这是一个大题目,大题做好不容易。如何大题小做,做出实效,取得预期的成果呢?
在选题设计和论证过程中,我们很长时间处于焦虑之中,想了很多方案,但是一个一个都被推翻,有的理论建构上有缺陷,有的实践上不可行,有的逻辑上不能自洽。
虽然在不断地否定,但是对课题研究来讲,也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止损。如果论证不严谨,研究方向出偏差,贸然行动,其损失可能会更大。
二、想要的成果是什么
“区域中小学作业多样化设计与实施研究”的成果是什么?这个成果如何呈现?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关照一下课题研究目标。目标主要有三个,是这样表述的:一是形成多学段、全学科作业多样化设计模型及其实施模型,二是提供作业多样化类型设计与实施案例,三是区域层面推进作业多样化设计与实施的相关机制。
课题设计论证时明确要形成三个主要成果,一是结题报告,二是实践案例,三是成果编著。结题报告和实践案例都相对好解决,唯独成果编著成为老大难问题。课题组认为,这个成果需要有具体的案例,这样可以方便一线教师使用,但又不能用大量案例堆砌,搞成案例集。如果是一个案例集的成果,就等于自降水准。所以,编著既要有理性思考,也要有案例示范。
三、从核心概念的视角看课题成果
核心概念与课题成果关系重大,为了校正课题成果不偏离中心,我们需要进行原点思维。所谓原点思维就是审视课题的核心概念。
“区域中小学作业多样化设计与实施研究”这个课题,应该有三个核心概念,“区域中小学”“作业多样化”“设计与实施”。
(一)区域中小学
“区域中小学”这个概念,可以反映什么问题呢?反映两个问题:一是学段的覆盖问题,二是学科的覆盖问题。在“双减”背景下,学段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所以,成果呈现时,既要体现小学的成果,也要体现初中的成果。只要两者涉及到了,成果在这点上就算没有跑题。
(二)作业多样化
“作业多样化”这个概念,可以反映什么问题呢?反映作业设计不是一种类型,一种类型不能称其为“多样化”。多少类型为宜呢?越多越好吗?当然不是。课题组认为,中小学两个学段中,每个学科2至3种类型比较好。如语数外这样的学科可以写3种,如音体美学科可以写2种。
多写几种类型行不行?课题组认为,编著的容量有限,况且这个课题要进行延续性研究,不用太多。类型太多一方面增加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难于使其典型化。
(三)设计与实施
“设计与实施”这个概念反映什么问题呢?它反映成果既要体现设计问题,也要体现实施问题,设计与实施是一体化的。为什么是一体化的?因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如果只设计而不实施,设计也就失去了价值;反过来,实施后,还要及时评价与反馈。最后,还要对之前的设计进行修订和完善。
这样看来,提供的案例,是一个经过行动研究后的成果,是已经完成的事件。
四、研究成果如何呈现
前边已经讲过,该课题主要有三个成果:一是结题报告,二是实践案例。三是成果编著。结题报告和实践案例都相对好解决,而成果编著是难点,它难就难在结构框架的设定。实事求是地讲,在研讨成果编著框架结构时,我们一直处于纠结状态,目前只是把初步想法说一说。
从整体看,成果框架分宏观框架和微观框架,我们分开阐述。
(一)成果宏观框架
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要的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功能。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功能探索结构。“区域中小学作业多样化设计与实施研究”编著主要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要通俗易读,而且可借鉴可模仿。基于这样的功能,课题组反观结构,就是要结构清晰,易于翻阅查找。宏观上看,整册编著应以学段划分,建立两部分,分别是小学和初中。学段内以学科划分,依据现在实施的国家课程。这是宏观的结构,不用太多的讨论。
(二)成果微观框架
所谓微观框架就是某一学科某一作业类型呈现出来的成果结构。微观框架因其微观所以复杂一些,是需要研讨论证的。课题组初步给出这样建构:以学科为一级目录,以作业类型为二级目录。一级目录下设2~3个二级目录。二级目录的结构,也就是作业设计类型与实施的结构。
如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的二级目录,需要给出至少三个作业设计类型,假如我们提出三种作业设计的类型: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小学数学主题式作业。课题组教师可以分三个独立章节进行撰写。
下边的问题紧跟着就来了,如果每一个类型是一个章节的话,那么这个章节是怎样的结构呢?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认为应该分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是理论阐述,第二部分是实践案例。
1.理论阐述
在理论阐述部分里,一般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该作业类型的概念界定,二是该作业类型的主要特征,三是该作业类型的理论依据,四是该作业类型的使用原则,五是该作业类型的适用范围,六是该作业类型的操作流程,七是该作业类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大体是这样,学科不同、作业类型不同,其结构也会有一些变化。
2.实践案例
在实践案例部分里,一般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作业背景分析,二是课时学习目标,三是作业目标,四是作业任务(作业题面),五是作业布置与指导,六是作业回收及分析,七是作业批改,八是作业讲评,九是作业展示,十是对作业设计的二次修订。
五、成果如何克服雷同
如果每一个学科都是这样建构,势必会了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性质类似的学科,其作业类型相似,比如,你的学科提出了一个实践性作业,我的学科也有实践性作业,甚至多个学科都提出实践性作业,成果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想这样思考这个事情:
1.作业设计类型要强调学科属性。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学科属性,作业设计类型要突出学科特点,要努力避免雷同。
2.作业设计类型要体现多样化。每一个学科不止一二种作业类型,会有多种多样的作业类型,课题组要综合课题组不同学科预设的作业类型,进行整体规划,力求减少重复。
3.作业设计类型要体现创新性。既然是课题研究,我们要寻求创新,不创新科研就没有价值,不创新就没有读者。所以,课题组成员要创新作业类型,并进行实践。
4.作业设计类型要结合学科具体内容。即便有的真是重复了,但是学科不同,作业内容不同,操作流程不同,所以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上也会有较大差异。
有了以上的分析,课题组在课题具体实施方面,就有了一些底气。
如有开展相关研究的同仁,欢迎交流,并期待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永庆谈教育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