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费玉华:在主题意义探究中实现英语学科文化育人价值——以译林版《英语》五(下)为例

2023/3/21 17:06:59  阅读:202 发布者:

个人简介

费玉华,女,本科、学士学历,江苏溧阳市燕湖小学教研组长、学科负责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溧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学科带头人。获得过溧阳市英语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主持了溧阳市级、常州市级课题研究,有数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省级期刊发表、获奖。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23年第3

【摘 要】英语学科教学肩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任,发挥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本文提出立足主题进行话题整合,挖掘英语学科的文化育人价值;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学习、实践运用和迁移创新,进而感受、内化,最终外化文化育人价值,以达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主题意义;英语学科;文化育人价值

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部,2022)。显然,英语学科文化育人的功能在于培养与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致力于促进人的发展。然而,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窄化或者将文化育人价值“标签化”,难以在学科教学中真正转向“培育”,实现文化育人价值的自然生成。本文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5 Helping our parentsStory time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依托单元主题意义探究,最大化地实现英语学科文化育人价值。

一、立足主题,在话题整合中挖掘文化育人价值

文化属性是课程知识的基本属性,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充分表达知识的文化属性,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方式的前提条件(郭元祥、刘艳,2020)。教材的各个单元有明确的主题,但限于篇幅,又有大量的留白尚待挖掘。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在于需要直接面对外国文化及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问题(王春晖,2022),本文选取的Story time板块就是以外国家庭为背景,具有典型的外国文化特色,教师应仔细地研读文本,挖掘其内隐的育人价值。

本话题属于“人与社会”的主题语境,以外国家庭里三个孩子MikeHelenTim在周末是否干家务活为主话题展开,其中哥哥Mike、姐姐Helen上午、下午都在帮助父母干活,而四岁的小弟弟Tim除了睡觉就是看电视,他没干家务,那就是没有帮助父母。这与单元标题“Helping our parents”是不是矛盾的?是编者特意的留白吗?即使不是编者有意为之,教师是否可以基于此,在中外文化对比中深入挖掘主题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将主题意义首先定位于“孩子们应承担一定的家务,而对于父母而言,年幼的孩子不捣蛋就能帮到父母了”。教师又选取了绘本《Just helping my Dad》作为融合材料,将主题意义进行深化。该绘本选自Mercer MayerLittle Critter英文绘本系列,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四岁的Little Critter想帮助爸爸做事情,但每件事都帮了倒忙导致爸爸更累,最终爸爸却说:Yes, you did.(孩子,你帮到我了。)其在语言和主题意义两个方面与主教材高度契合。鉴于绘本语言方面要求较高,课中仅保留了小毛怪为父母做早餐、割草、洗车、给草浇水、修理马桶五件事,教师还给小毛怪重新起了一个简单的名字“Dobby”。

将主教材与绘本整合后,能够更好地凸显主题意义,也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主教材中的Tim只是睡觉、看电视,绘本中的Dobby又老是帮倒忙。作为孩子,究竟该如何做呢?教师再次整合了两个内容:一是西方文化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出不同的家务要求,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文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该文件分学段指出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基于对主教材、绘本的整合,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互鉴,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看图,观看视频等活动,学生能正确地理解Story time

2.通过朗读、师生对话、融合材料阅读等活动,学生能听、说、读核心词汇:parent, clean, cook, sweep, busy, wash;能听懂、会读、会说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What are you/they doing? What is he/she doing? 及回答;能流利地朗读Story time

3.通过阅读学习等活动,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4.通过观看

、小组合作、绘画作品展示等方式,学生能在逐步理解主题意义的基础上用现在进行时描述如何正确地按照年龄,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基于主题,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文化育人价值

《课标》倡导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引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

(一)在体验中学习,感受文化育人价值

课堂中丰富的情境体验、活动参与,是学生感受文化、感知语言的必备环节。

1.紧扣题眼,初步感知主题语境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曾提出:“如果没有语言情境,词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情境创设应体现主题意义,具备真实性、趣味性、直观性,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与学习主题之间的关联,形成学习期待。

【教学片段1

情境导入T: Listen, the bell is ringing. Miss Zhou is helping us shoot the video. Do you like helping others? Do you help your family? So does my son. Lets watch.(观看老师的儿子帮助做简单家务的视频)

T: What am I doing? What is my son doing?

学生试着回答:Youre washing the dishes. He is sweeping the floor/trying to make the bed.  

T: Yes, hes helping his parents.What a sweet moment! Because hes so young. Hes only four. What about you? How old are you? What housework can you do?

S: ...

教师紧扣题眼helping”,借助上课伊始周老师正在帮助我们拍摄课堂视频的现实情境,进入话题。接着,教师用自己四岁的儿子笨拙地帮忙做家务的片段,引入现在进行时语法项目的学习,也借机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还预先收集了部分学生在家做家务的视频,创设大的主题语境与任务:Lets share in Wechat Moments to let more children know how to help parents. 这一环节,教师不断强调自己儿子和学生的年龄,为后续“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合的家务”这一主题意义作铺垫。

【教学片段2

游戏导入课文3个核心人物:Mike, Helen, Tim.

T: Who is he? He is 11 years old. He has a sister and a younger brother. He is writing about helping parents.

Ss: Mike.

T: How old is Helen/Tim?

Ss: 10/4.

(Teach:parent, parents)

这一环节,教师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故事中3个孩子的年龄上,同时开启阅读旅程。

2.梳理结构,逐步感悟主题内涵

文本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比如词与句、句与段、正文和标题、图表和文字的复杂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进行梳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图谱。

【教学片段3

读中环节,从Who? When? What? How? 四个层次梳理文本,先确定When are they doing housework? What housework are

  and  

doing on Saturday?并追问:When? Before breakfast or after breakfast? Why?

S: Before breakfast. Because Mum is cooking breakfast.

(Teach: cooking breakfast,cooking dinner,cleaning the car,busy)

T: Who are helping?

S: ...

T(追问): What is Dad doing in the afternoon?

Ss(guess): He is ( V)-ing, I think.

梳理语篇结构后,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运用语法项目“现在进行时”猜测父亲下午正在做的事,判断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程度,逐步将文化价值进行渗透。

3.聚焦细节,深入体会主题意义

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判断、综合细节信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片段4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圈画出核心人物MikeHelen上午、下午分别做的家务活,在听力活动中,找出Tim没有做家务活,而是睡觉、边看电视边吃苹果。

T: What is Tim doing in the morning/afternoon?

S: Hes ...ing.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发讨论:Mike is helping parents. Helen is helping too. What about Tim? Is he helping his parents?

学生有的认为Tim没有干家务,当然没有“helping parents”。这时候,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Tim的年龄上,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年龄小的时候捣蛋的情形。前面环节中已经充分渗透了“年龄”因素,学生很快能够明白,对于父母而言,“For young child, not making trouble is also helping.

教师让学生初步体会课文的主题意义后,接着又抛出问题:What about Ben the dog? Is it helping? What about Jim?小狗Ben呢?下午来Tim家玩的Jim呢?他们帮忙了吗?这时候学生就可以根据主题意义更深入地思考。他们可以坚持己见,Tim、小狗Ben、亲戚Jim都没有提供帮助,也可以改变看法,年幼的孩子、宠物等不捣乱,就能帮到父母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主题意义,体会中华文化中对孩子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二)在实践中运用,内化文化育人价值

《课标》指出,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到应用实践类活动的进阶既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多次循环完成。适时引入绘本阅读,有助于学生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图谱开展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教学片段5

T: What are Tim and Jim watching? Its about the critter, Dobby. We have the picture book. Lets recall it. What is Dobby doing? Do you remember?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绘本,此时4人小组合作再读绘本,划出小毛怪Dobby正在做的事情,并完成思维导图What-Why-How?

T: What about Dobby? Is he really helping his Dad? Is his dad happy? How do you know?

S: Dobby想帮助爸爸做事情,但在帮忙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意外的小插曲。从爸爸的表情中可以推断他很累,不是很开心。

T: If you were Dobby's dad, what will you say? What did his dad say?

S: ...(Yes, you did.)

T: What will your parents say if you make the same mess?

S: ...

教师先引导学生将主教材学习中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图谱运用到绘本的阅读中,然后关注信息差,引发观点的冲突:既然爸爸不开心,为什么他说:Yes, you did.”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是爸爸善意的谎言,还是爸爸真的觉得Dobby帮到他了?学生各抒己见,没有统一的答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自己帮了倒忙,爸爸妈妈会怎么说?这是有一定家庭文化冲突的问题,学生讨论得很激烈。最后,达成统一认识:Trying to help needs to be encouraged.

(三)在迁移中创新,外化文化育人价值

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能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基于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个性化地使用创新策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教学片段6

1.紧接着上个环节的讨论,PPt呈现Think and do: But how? How to help parents?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并尝试对比中西方各年龄层次家务劳动的异同之处,从而最终明白按照年龄做合适的事才是最重要的(见图1)。

2.学生拿出课前画的“我的家庭周末生活”,与图1进行对比。

3.PPt呈现Task: My dream weekend

周末了(Saturday 0r Sunday),爸爸妈妈很忙。看,他们正在......我正在......,我的小弟弟(小表妹)正在......每个人都在做着适合自己年龄的工作!

提示:修改图画,按自己和弟弟、妹妹的年龄,设计更合理、更丰富的周末生活,小组内分享!加上一些问句,也可以使表达更丰富哦!

4.适时布置家作

Must do:

1)进一步优化周末家务劳动

,尝试写话,在朋友圈分享“怎样帮助父母”。

2)思考:Do we do housework only for helping our parents?

Choose to do: Read more books about helping.

教师用Draw and say”语用任务,帮助学生在中西方家务劳动的对比、鉴赏中,多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反观自己的家庭文化,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悄然完成学科育人任务。家作中最后的思考题“做家务仅仅是为了帮助父母吗?”也为后续课时主题意义的深化作了铺垫!

结语: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肩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任,在“学文化、启心智、达至善”的育人功能上有自身的优势。在英语学科中进行文化育人,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内嵌于文本的态度和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刘艳.2020.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课程·教材·教法,404):31-37.

[2]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2020.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4]赵春晖.2022.英语学科育人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25):6-9.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燕湖小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