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陈贤德: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双语多模态资源开发与利用

2023/3/21 17:04:25  阅读:144 发布者:

个人简介

陈贤德,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丰子恺学校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嘉兴市名师,曾获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浙江省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案例50余篇,承担全国、省、市级公开课100余节。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23年第3

【内容摘要】课程方案提出的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课程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加以实践落地。以跨文化为导向开展本土文化资源的搜集与创生,以多模态为呈现形式进行语篇的融合与创编,以用创结合为路径实施学教的变革与创新,是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双语多模态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条路径。

【关键词】本土文化;多模态;双语书;跨文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教育部,2022P.2)。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2022P.1)。将本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程,符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学生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小学阶段使用的英语教材能将中国典型文化标志物、传统节日、体育运动项目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教育部,2022P.3),拓宽本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程的视野与渠道,开发与利用基于本土文化的双语多模态资源,培育学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一、跨文化导向:本土文化为素材进行资源的搜集与创生

英语学习必然要求教师和学习者超越文字符号本身,上升到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体验之中,并产生“文化自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刘东燕,2018P.107)。教师同样要关注以本土文化为内容,以母语和英语为双语媒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语言学习中上升到对中外优秀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双语书籍(Dual Language Book)是一种最佳的阅读选择,因为与完全用目标语言阅读相比,它们不那么令人畏惧(Huiying Zheng2019P.79)。教师以本土文化为素材,进行双语资源的开发,可以通过现有资料的搜集整合以及进行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发展的相应语篇创生两条路径开展。

1.基于主题意义的本土文化双语资源整合

根据主题意义学习与表达的需要,教师可以将现有的本土文化双语资源进行搜集与整理,形成可供教学使用的双语资源。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语文本内容,配上与语言内涵一致的本土漫画作品,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理解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语载体(见图1),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载体。

再如许渊冲根据“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翻译的汉语古体诗词,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中文诗词的意境、音韵和节奏,结合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选用一些合适的英译古诗词,可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陈贤德,2021P.28)。基于学生已有的古诗词学习基础,英译古诗词的双语资源如果面向英语教学,可以只呈现英文翻译,配上与诗词意境相符的国风图片、中国传统音乐等其他模态,增强语言意义的呈现立体感(见图2)。

2.突出文化内涵的本土文化双语语篇创生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创编本土文化的双语语篇。根据课标文化知识内容要求,选择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代表人物及其成长经历,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赛事以及优秀运动员及其成就和体育精神,中国艺术领域有造诣的人物及其作品(教育部,2022P.24)等作为素材,进行本土文化双语语篇创编。

如结合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 B部分Lets learn描述人物外貌的教学需要,选择本土艺术大师丰子恺为对象,对其外貌、性格、喜好等特征进行综合描述(见图3),引导学生在听、读、看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语言了解人物特征。

再如以本土的美育资源为素材,结合相应的美育主题,在学生的美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介绍美育特色的双语文本,成为学生学习、了解美育内涵和向中外来宾实地介绍中华美育成果的课程内容(见表1)。

二、多模态呈现:个性学习为根基开展语篇的融合与创编

语篇类型可分为文字、音频、视频、数码等模态(教育部,2022P.17)。模态是指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以阐释的符号系统,具体涵盖图像、书面及口头符号、手势、声音、气味、味道、接触等(Forceville2009P.22-23)。多模态(multimodality)指交流和表达总是依靠包括语言在内的多种符号模态实现(Kress2001P.67-68)。现代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教育部,2022P.52)。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现实需要,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本土文化双语资源的融合与创编中进行多模态呈现。

1.紧扣教材主题的融合式多模态双语文本

在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一种模态不能满足语言交际者的语言意义表达时,就可使用其他更多的模态来进行适时补充,从而让其意义的表达更具完整性并更有利于理解(陈圣白,2019P.66)。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主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本土化双语文本进行多模态呈现。

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5 Dinners ready B部分Lets learn的教学,以认识chickenbeefnoodlesvegetables等常见食物为主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当地本土美食作为表达主题意义的内容载体,通过文字、图片、表单、音频、视频等模态相结合的语篇类型进行呈现(见图4),增强语言意义的呈现效果,唤醒学生对于食物的美好记忆,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多维地感知语言内容。

再如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B部分Lets learn的教学,语言活动是让学生画一个自己的朋友,为了增强示范效果,将文字、图片、音频等模态整合成一个示范的小视频,在视频中逐步呈现人物特征的绘画过程,并配上语言音频示范(见图5),多模态的呈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并使学生明确任务的操作过程。

2.立足学生发展的创编型多模态双语资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多感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教育部,2022P.51)。基于本土文化的多模态双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关注学生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编,以增加语言意义表达的丰富性。

如在教学英语古诗词《赠汪伦》时,将与古诗词相关的两个背景故事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探讨更多的相关文化问题。在模态的选择上,将文本、图片、音频、网络链接等模态进行整合呈现(见图6)。引导学生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教育部,2022P.49)

三、主题式实践:用创结合为路径实施学教的变革与创新

教师向学生输入英语短语、句子或者英语段落等,应该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基础,结合记忆规律,教师在教授词汇时除了单一模态的讲授外,还应该结合说话方式、动作、姿态等,并结合图片、音频、动态视频等媒介进行讲授(季彦君,2022P.150)。教师在应用本土文化双语多模态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多模态的优势促进教学,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表情、动作等更多模态辅助教学。

1.常态课堂中双语多模态资源辅助式运用

语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教育部,2022P.25)。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本土文化双语多模态资源的运用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应用“看”的技能学习语言来提升学习效果。如在课堂上开展人物描述外貌特征描述的语言活动,可以利用丰子恺生动有趣的漫画作品(见图7),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看同伴描述、表演画面场景的更多模态中感知、实践与迁移创新。

理解多模态语篇,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阅读技能之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教育部,2022P.25)。教师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理解多模态语篇,具有提升语言学习效率和发展学生多种阅读技能的双重意义。如教学PEP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B部分Read and write,利用本土更多不同的上学交通方式作为语言活动材料,可以将图片、文字、表格、文本框、音频等整合成多模态语篇(见图8),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分析不同模态对于语言表达的价值与意义,理解多种模态语篇间的相互关联,开展综合语言活动,在理解语篇内容的过程中提升多种阅读技能。

2.项目学习中双语多模态资源拓展式运用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个性化的指导,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展示学习收获等(教育部,2022P.36)。基于本土文化的双语多模态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的素材。

如基于本土美育的双语小导览项目化学习,学生在美育中心的实景中,尝试用双语向中外来宾介绍本土美育成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小导览的介绍也可以制作成视频资源,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信息化平台形成更为广泛的双语传播效应,相应的资源同样可以应用于更多小导览的培养与指导,形成基于主题的螺旋学习链。

再如将双语古诗词与校园内公共区域的标识牌、景观等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双语古诗词与校园实景相匹配的项目化学习,可以提升校园的文化品味。校园实景也成为了语篇的又一模态,丰富了语言意义的载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实景模态中开展相应的语言学习。

在小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需避免多模态之间的互相干扰和抑制,需充分发挥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的优势并保证彼此之间的适配性,从而有效开启学生听觉、视觉及触觉的学习体验(陈圣白,2019P.67)。教师对于模态的适配,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基于本土文化的双语多模态资源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内容的丰富与完整,也是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同时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现实载体,除了应用于英语课程,也可以成为英语母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资源,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研究价值。

(作者单位: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丰子恺学校)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