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词语教学因“四度空间”而精彩

2023/3/21 15:45:14  阅读:9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郭小凤的收纳箱 ,作者郭凤

写在前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给教育注入了新鲜活水,也给一线老师带来思考。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的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集中体现了教育研究的价值与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时代信任的培养。

然而在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以前的三维目标到现在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语文课堂中朗朗书声即朗读如何在大单元教学中落实?学习任务群教学是否弱化了单篇课文教学?未来如何进行单篇课文教学?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

但随着一年的课堂实践,窃以为无论怎么变,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们还是应该牢牢语文的根——词语教学。

关于词语教学,我很喜欢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提出的词语的“四度空间”:作为语文老师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到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通过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让学生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深入到学生的维度中。

下文我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我实际的教学案例,浅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沉入到词语的“四度空间”。

入情入境,感受词语的温度

脱离语境解词,无异于将花朵摘下来欣赏,词语就缺乏生命力。难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并深入理解词语的意义。我认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文本中的词语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能折射出作者的情感,人生观等。

因此,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时,我认为每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在词语的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凹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等从多方面让学生感受词语,在情景中反复理解,用心去感受词语的温度。

而根据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比如部编版四上《蟋蟀的住宅》一课中关于“特别”一词的教学,我先在ppt上打出“特别”两个字,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你是怎么理解“特别”一词的?有的学生说:是与众不同,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于是,我带领学生进入《蟋蟀的住宅》文章中,读完后再次询问学生“特别”一词是怎么看待的?有学生说:课文题目很特别,蟋蟀明明是昆虫,怎么会有住宅呢?我趁机追问:作者把蟋蟀当成什么来写呢?有学生答:当成人。也有学生说:这只蟋蟀很特别,会弹琴,会修房子。还有学生说:作者很特别,竟然观察小昆虫观察这么久。

就这样,我带着学生一起走进课文,感受特别。

感受写法的特别。我请学生找找课文中词语的对应是什么?如“唱歌”对应——蟋蟀的鸣叫;“住宅”对应——蟋蟀洞穴;“平台”对应——蟋蟀的洞口;“弹琴”对应——鸣叫等。

感受住宅的特别。我让学生找找蟋蟀住宅的特点?请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手记。最后整合学生通过选址特点、外部特点、内部特点、开始时间、修建过程、修整时间等,完善成为思维导图,得出结论,这是一只吃苦耐劳的蟋蟀。

感受作者的特别。为凸显作者的特别,我设置了一个具有思辨性问题:作家有很多,写的好的也很多,但为什么能写出《蟋蟀的住宅》的人却不多呢?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对昆虫的热爱!

设置特别的作业。将词语本意和课文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通过老师的语境引导和创造,学生脑海中浮现“特别”一词,感受词语的感情和内涵,了解“特别”的温度,激发学生善于观察,有耐心,热爱小动物的欲望,这就是词语的温度。

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特别”意义,合作找寻蟋蟀住宅“特别”的原因等,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词语素养。

激发想象,点燃词语的亮度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在小学词语的学习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词语,这是无法直接解释的,不然学生会存在不理解或者理解过于表面等问题。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随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现有的表象深入内在,让词语与学生的精神世界联系更紧密,让词语入心入脑。

新课改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继承词语教育的优秀传统,将词语教学植根现实,面向世界。拓宽词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能够结合词语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而根据新课改要求,我在三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关于“金色巴掌”的教学。先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金色巴掌”,找一找带着“金色巴掌”的段落与内容,并问:“你知道什么是金色巴掌吗?你有看到过吗?”有学生答:“巴掌是手”,有学生说:“像是手一样的树叶”,还有学生说:“是秋天落下的树叶,像手一样”,“是秋天的梧桐叶”。

至此,学生对“金色巴掌”的词义理解到位,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还趁机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对词语不断的加深印象,发挥想象,展示画面等,将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的投射在学生心中,形成一幅画,一首诗,让词语的亮度充分被点染。

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我让学生结合现实感受,通过阅读想象秋天的道路和落叶等,使得学生从文章深入想象,通过现实与想象的融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词语能力。

                         

换词感悟,开掘词语的深度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改要求在小学生能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理解其意义,而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但是具体的语境出现同义词时,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用错词的情况。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有很多精妙的词语,也正是学生学习及感悟的重点。

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词语的区别,通过词语的替换等方式,来挖掘词语的深度。

如部编版六下《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换词感悟中感受词语的深度。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请学生朗读后,我问:用别的词替换“绿”字可以吗?换成“过”字怎么样?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换成“到”,春风又到江南岸?怎么样呢?学生回答:“不行,过字无法表现出春天到了的感觉。”“到也不行,不如绿的感觉深刻”。这里用“绿”才更贴切。

最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深入感受,理解词语的深度。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时间更长久。

词语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而多元的。因此,要重视词语的熏陶感染作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我在《泊船瓜洲》中,通过“换词”的方式,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养成主动学习词语的习惯等,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理解运用,提升词语的效度

词语教学最高境界就是“应用”。而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唤醒、顺应和保护学生的这种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词语不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还需要会很好的“运用”,让词语富有生命力。

在词语的教学中,我一般是与文章内容同步,经过学习情境的设计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词语中,让词语最大限度的增值。将学生心中不符合的词汇剔除换成适合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才有“效度”。

2022年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词语的学习与应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词语文实践能力等。

因此,我在部编版三上《秋天的雨》一课中,在第三自然段学习时,备课中了解到第三自然段是紧紧围绕着“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这句话来写的。当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时,心中就对各种水果的味道,成熟的时间等有所了解,也就读懂了“好闻味道”的意思。这时,我接着问学生:同学们,在秋天,我们是不是也经常闻到一些好闻的味道呢?谁能来说一说都有什么味道呢,比如橘子酸酸的、苹果香甜的....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词语的美妙,提升词语的效度。

在《秋天的雨》中,通过对“好闻味道”的实践,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词语材料,感受词语的魅力,掌握运用词语的规律等。

小结

词语教学,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是锦簇花团中的一朵,只有用心感受地基的意义,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才能真正感受到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真正使语文的词语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