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柿柿如忆 ,作者一颗柿子
家常作文课
G
前言
因为有了“小小作家养成课”,每周三都变成我和学生期盼的日子。
他们期待着自己的习作能在众人面前闪闪发光,我期待看到新的写作方法与他们的大脑碰撞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下面是今日习作课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记录,欢乐多多。
1
环节一:出示范例,调动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训练大家写作的“敏感力”,用管建刚老师的话说,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文不能够只睁大眼睛看外面,也要看里面,看我们内心的世界。”敏感地捕捉内心稍纵即逝的感受和想法。
为更好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我选择了上周发生的一件趣事,写了一篇运用这一招数的班级故事——《老师的“恶作剧”》
老师的“恶作剧”
中午12:15左右回到教室,居然一个人都没有,突然计上心头,假装趴在教室里的办公桌上睡觉,看看小屁孩们回来,看到我在睡觉会是什么反应。
不一会,我听到门口有轻微的动静,隐约能听到有人蹑手蹑脚地进教室,小心翼翼地放下凳子。第一个回来的是谁?肯定不是周政华,如果是政华,我早就听到一声响亮的“郭老师好了”,约莫是个小姑娘?我想抬头看看,但又怕教室里的那个人也在暗中观察我,于是忍住好奇,继续趴着。
黑暗之中,我能感觉到进来的人越来越多,每进来一人,就能听到一声巨大“嘘——”,即使看不见,我也能想到发出声音的人是谁,不用看也能想象到,这位同学一定是蹲守在教室门口,左手放在嘴边比“嘘”,右手示意刚进屋的同学朝着我坐的方向看,欣赏一下郭老师趴着睡觉的姿势。
又过了一会儿,有人围到了我的身边,而且不止一人。看得出很努力地保持安静,但沉重的呼吸声早就暴露了他们的位置,甚至是身份。有人帮我把耳机放入耳机盒,有人拿起我的手机滑动到拍照功能发出“咔嚓”一声,有人发出轻微的笑声,想来也有在旁边静静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现在大概12点30了吧?大部分人应该都回教室了吧?我头顶上方的一群小脑袋应该等着急了吧?这周的周记素材应该够用了吧?是时候抬起头吓他们一跳了!说时迟,那时快,我猛得抬起头,就像惊雷劈入大地,只听周围一片哄笑声打破了方才的片刻宁静……“恶作剧”计划成功!
紧接着小石头们开始了自习,刚刚的乐事仿佛从未发生,只有我的嘴角还挂着笑意。至于郭老师在笑什么?聪明的,等你告诉我。
按照这学期习作课的惯例,我随机请同学来点评,具体操作方式、点评的角度见下方文章。 新学期习作教学新思路—练习评改
小叶:我发现郭老师写了很多心理描写,第二段里写了很多您心里的疑问和猜想。
小刘:我也发现了郭老师写了很多心里的想法,第5段里用了一连串的提问,很有意思。
听完小刘小叶的回答,我笑着问:为什么郭老师在这篇文章里有这么多心理描写?
小张笑了:老师,因为你趴在那里什么都看不到,只能用耳朵听,只能在心里暗暗地想。
听到这里,同学们对今天习作课的主题应该更加了解了,于是我展示出今天学习的重点:
敏感力训练第一招:
2
环节二:回顾名篇,加深理解
之所以用“连续发问、自问自答写心理”这一招开启敏感力训练,是基于2点考虑,一是这种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二是六年级教材中频繁出现此类心理描写。
课堂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先买了个关子:“郭老师这篇文章里的心理描写,是和几位超级厉害的老师学的,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在坐的小石头们头如捣蒜。
接着,我在ppt上展示出几个节选的文段。
《腊八粥》里,八儿猜粥的片段“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这会儿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吧!”不追求回答,连续追问。
由此,大家知道了第一位老师——沈从文。
《穷人》里,桑娜等待丈夫回家时的心理描写:“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回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自问自答,细致描写出人在纠结时的忐忑心理。
读完,同学们猜到了我的第二位老师——列夫托尔斯泰。
即将要学的《匆匆》虽然是一篇抒情散文,没有故事情节,但全文都像是作者的自白,是内心自我思考的呈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一些列的反问,表达出内心对时间强烈的不甘与不舍。
第三位老师——朱自清。
《那个星期天》也有类似的表达“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第四位老师——史铁生。
当把这些散落在不同文章中的语言片段放到一起时,学生们很轻易便能发现其中的写作奥秘,下面就该练一练了。
3
环节三:趣味体验,动笔练习
为了让大家有更鲜活的体验,接下来借鉴管建刚老师的妙招——吹气球。请同学们保持安静,静静觉察老师吹气球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等鸦雀无声时,开始“表演”。
先吹了两口,假装吹不动,他们开始有窸窸窣窣的笑声,使劲儿吹,吹到苹果大的时候,我停了下来,请所有同学闭上眼睛,不许偷看。
气球越吹越大,我边吹边在过道里来回溜达,故意摩擦气球,发出呲啦呲啦的声音,还会用气球随机擦几个孩子的头。这一圈沉浸式体验下来,每个人多少都有些写心理的素材了。
给所有同学15分钟写自己刚刚的心理感受。写完后,同伴分享,全班分享。下面展示一些小作家的练笔:
【周政华】
郭老师吹得很费力,老师连这都吹不起来,我多想替她吹啊!可随着气球越来越大,我改变了主意,还是让老师自己吹吧,气球肯定会爆炸,到时候可别把嘴崩了。
老师在我们身边绕来绕去,我生怕在我内心平静时,气球突然就炸了。我的心里猛得一提,张开手指缝偷看,就等老师过来。
大家的叫喊声越来越大,可气球最后也没炸,让我白紧张一回,我还等着看同学们吓得大叫的场面呢,老师居然把气球放了,真是虚惊一场啊。
【李铭心】
我捂着脑袋,准备接受上天的审判。气球在我头上摩擦,搞得我全身鸡皮疙瘩,大家一边笑一边叫,几秒钟如几个世纪。
脚步声越来越远,我就像一个潜水者透出水面,脸都憋青了,我开始幸灾乐祸,准备看笑话,班里大叫声不绝“郭老师饶了我,我背诵《匆匆》还不行吗”“谁接我本书挡一挡”……我几乎要笑出声来,就像一个旁观者,看着别人被审判。
【张钰欣】
台上的郭老师拿着已经胀成梨形的气球,我死死盯着,一脸茫然,要继续吹吗?不,郭老师不会让自己被炸到的,那她要干什么,找另一个人吹,当背锅侠?不不,我相信郭老师绝对不是那种人。
短短几十秒,如同几个世纪,怎么还在吹,在小李的尖叫海洋中,郭老师把气球,不,把“炸弹”高高举起。
这是要干什么,没有类似的玩儿法啊,等一下,该不会……我还没说出口,只见老师一松手,气球像一支离弦的箭,朝着我们这群呆呆的小鸡飞奔而来。
不要啊,如果被气球撞到了,那会很痛,而且还会被人笑话,如果没撞到我,那我就可以吃瓜了!气球好似规划好路线,完美躲开所有人,自由落体到了地上,好险,危机解除了,班里的人有的松了口气,庆幸气球没爆;有的哈哈大笑,满眼激动;有的面无表情,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宠儿。
【宋卓远】
郭老师拿来气球干什么?吹气球?在语文课?摘口罩?还让我们闭上眼睛?气球不一定在哪里炸了呢。
听到了她的脚步声,老师应该是先从我这边绕的吧,目前不会爆炸。如果是从曹老师附近走,那到我这里不久炸了吗!这……这不就是个“定时炸弹”吗?小李同学开始惨叫了,哦不,是哀嚎。完了完了,郭老师来了,气球应该很大了,不会真的在我头爆炸吧?
老师让大家睁开了眼睛,这是怎么回事不吹了?我还有点不敢睁开眼睛,万一郭老师就在我的身后怎么办?
还好睁开眼后发现老师在讲台上,该不会是要抽签决定爆在谁身上吧,如果是别人还好,如果是在我头上,那我这辈子也不想在郭老师的语文课上闭眼睛了。
【马欣雨】
郭老师拿出一个气球,我有种不详的预感,郭老师您不怕气球,可我怕呀!
气球现在应该还很小吧?我偷看一眼没事吧?啊!到我眼前了,怎么那么快?什么声音?这不是搓气球的声音吗?别一会没吹爆,搓爆了。
恶运不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吧,半天没听到动静,应该是走了。小李叫得那么欢,是不是到他那边了?我是不是安全了。咦?那边怎么也没有声音了?不会是又回来了吧,那气球现在得多大呀。
怎么还没爆,该爆了啊!再偷偷看一眼吧,我的妈呀,这个气球的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好!
在倾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将同伴好的思路借鉴到自己之后的习作中。
就这样,一堂有趣有料的习作课,在欢声笑语中画上了尾声。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