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杰 李竹平
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及综合性学习探究。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有的阐述了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想与信念。
| 单元 | 阅读训练要素 |
四上 | 第六单元 |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
四下 | 第七单元 |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
五下 | 第四单元 |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
六上 | 第四单元 |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
六下 | 第四单元 | 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
| 单元 | 阅读训练要素 |
五上 | 第四单元 |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六上 | 第八单元 |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
六下 | 第四单元 |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本单元包含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围绕这两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品质,并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引导学生从神态和言行描写中体会董存瑞的可贵品质;《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要求学生能品读语句,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本单元课文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综合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围绕“奋斗的历程”这个主题展开。这个活动和单元主题密切关联,能加深学生对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体验。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一,本单元课文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是对学生进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教学时,要注意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基础上真切感受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了解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贴签,也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架空分析,喊口号,讲大道理。第二,本单元课文讲述的故事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时候,要注重资料使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不仅能根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还能筛选出对理解人物形象有帮助作用的资料。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深入理解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要随着学生阅读理解的推进,有针对性地用不同类型的资料。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时代背景资料,了解人物所处环境;课中,阅人物的相关事件资料,加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课后,可查阅革命时期其他英雄人物故事资料,丰富对革命英雄人物的认识。
第三,本单元课文文体多样,可以针对文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人物回忆性散文,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课文脉络,往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品质;《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式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的文本特点。此外,本单元有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应注意抓住核心问题,突显重点,大胆取舍,长文短教。第四,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之都学习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需要查阅资料,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人物品质。让学生综运用学过的方法,在自主阅读理解、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能力。第五,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师要注意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活动进是,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梳理如下:
《古诗三首》
本次课需要把目标侧重到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即学习“咏物诗”,了解诗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从内容和文体上,与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很相似。借鉴鲁迅单元学过的查资料的方法了解李大钊的人物介绍和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主要阐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一篇说理文章),初步认识议论文的写作风格和主要表达方式——分层论述证明论点。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课文记叙了董存瑞在解放河北隆化的战斗中,为了开辟我军前进的道路,舍身炸毁敌人暗堡的事迹,表现了革命英雄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献身精神。全文共八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展开。董存瑞是无数革命烈士中的一位,课文重点描写了他的英雄壮举,也写到了冲在最前面倒下的战士、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的战士们,以及郅顺义等战友,虽然笔墨不多,但是这些英勇的战士和董存瑞共同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
综合性学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奋斗的历程”,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的认识和感受。教材内容由“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个板块组成。“活动建议”提示具体的动任务,“阅读材料”围绕活动主题提供相应的材料,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本次综合性学习呈现方式与初中的综合性学习相近,以体现小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的过渡衔接。
从这个单元选编的文本来看,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而“综合性学习”,从内容整合程度上属于“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
梳理整个单元编排的联系,结合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跨学科学习”等学习任务群以及相关语文实践领域的目标要求,本单元重点读写训练目标大致可以表述如下:
学生将知道(K):
1.英雄模范的行为反映了他们高尚的品质,人物品质可以通过外貌、神态和言行描写表现出来。
2.借助相关资料,可以更好的理解具有一定时代性的文章。
3.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4.祖国的繁荣离不开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
学生将理解(U):
1.英雄模范值得敬仰和学习。
2.表达方式的选择影响表达的效果。
学生将能够(D):
1.从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
2.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借助资料理解文本。
3.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写一篇表达自己心愿的文章。
4.有准备地参与“奋斗的历程”阅读分享会,制作主题小诗集。
上述读写训练目标中,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是为了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查阅资料,又是服务于加深对课文理解及对人物品质的理解。而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则是引导学生在受到先辈高尚品质的感染和启迪后,内化为自身的信念,立下远大理想。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也指向这一点。因此这个单元最根本的学习目标,是聚焦于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树立自己的理想的。也就是要通过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
1.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值得继承和发扬。
2.表达方法服务于表达意图。
基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促成大概念理解的核心任务就可以设计为:
举行“奋斗的历程”主题展览会
成这一核心任务并达成概念性理解,需要进行下面子任务的设计:
子任务一:品先贤之志。
1.学习《古诗三首》,品析诗人志向。
2.梳理读过的古诗,总结哪些事物在诗中会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3.搜集更多托物言志的诗词,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展板”一的布展。
子任务二:悟民族之魂。
1.学习三篇文本,并通过搜集资料,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等体会人物品质。
2.迁移方法,阅读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一至五,开展阅读分享会。
3.搜集其他革命文学作品,布置“展板”二,并评选出“最妙批注”。
子任务三:诵革命之情。
1.阅读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六、七。
2.全班分为不同小组,分类搜集红色诗词,并在组内进行研读和交流。
3.每个小组制作一本诗集,并负责“展板”三中对应模块的布置,并评选出“最佳诗集”。
(小组可有同学在展馆开放时朗诵本组的诗歌)
子任务四:书吾辈之志。
1.书写自己的心愿并完成修改。
2.布置“展板”四并评选出“最美心愿”。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