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丁丁de笔记 ,作者丁丁老师
今天,好友打电话和我讨论一个难题。
她说出自己一直不能理解、无法操作的事儿——语文作业设计。讨论的焦点是:语文作业都是固定的,还要做什么作业设计?再设计不就是要把“双减”变成加法吗?
接着,她罗列出学校固定的语文作业,如习字册、练习册、大作、小作等,和我们的差不多。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吧。
其实,我平时也基本没有设计另外的作业,因为必做作业已经够了,再设计肯定会超量,违背作业设计的初衷。
我们一致认为,首先不是做作业设计,而是要梳理现有的作业结构,看看哪些是必须要做的,还有多少空间可供自主设计。
我们一样一样地论证:
习字册是必要的,适当练习才能保证书写质量,练字的同时也巩固了生字。
练习册或是补充习题也是需要的,这是最基础的课文配套练习,要是彻底减掉,老师心里不太踏实,孩子能不能完成基础积累,要打个问号。
大作本不能少,一学期八次左右,这是教材中要求的写作内容。
还有一个听写本,这个不用说,小学语文不能扔掉字词。
以上四项大致是各地小学语文作业的规定动作。语文书面作业无非就是这些啊,抄抄写写练练。要说设计,大概也只有两件事可做。
第一件事:日常练笔
我的日常练笔一直是自己设计的。开学初,我会对整学期的教材做一个梳理,设计学期写作规划。(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小练笔规划)
除了教材中的八次大作,还需要做一些补充练笔,比如与教材习作相匹配的巩固性练笔,或是从课文内容生发出的练笔话题,当然也包括周末的自由写作。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最近学习诗歌单元。学生尝试着创写小诗,每个孩子都参与创作,每个孩子都会给人带来惊喜。
有同学尝试改写作家的诗:
繁星(六九)改写
秋天的傍晚,
怎样的宁静而喧闹呢!
流淌的水,
沙沙的落叶
叽喳的小鸟。
繁星(一)改写
花儿绽放着——
碧绿的草地,
何曾看见它们起舞。
黄昏中,
霞光里,
它们慢慢地收起花瓣了。
也有不少孩子自己写着玩,文字里有我这个大人写不出的童真童趣。
刺绣
我想把绣错的
重新绣得完美。
可是,
密密的新线,
完好无损,
叫我如何下狠心!
蘑菇
秋风吹过,
树下,一朵朵小雨伞挨在一起。
忽然,雨来了,
一只小甲虫在伞下
躲雨。
小练笔作业很简单,不需要老师介入太多。阅读教学中关注表达形式,学生自然能吸收到写作的智慧,并把这种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再举一例。今天教到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戴望舒的诗《在天晴了的时候》。读第一小节,我只和学生探讨了一个问题:“泥路、小草、小白菊和凤蝶儿,这些事物来到诗人的笔下,哪些是我们都能看见的,哪些是我们可能看不见的?”学生讲得很精彩——
给雨润过的泥路是我们都看见的,凉爽而又温柔可能是我们看不见的;
新绿的小草洗净了尘垢是我们看见的,炫耀的姿态可能是我们看不见的;
小白菊抬起头是我们看见的,不再胆怯可能是我们看不见的;
凤蝶儿抖去水珠是我们看见的,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可能是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
学生讲出了诗歌的魅力在于虚实相映,在于情语与景语。
有个女孩说凤蝶儿自在闲游,缘于诗人此时在小径中自在闲游,第三小节中云脚也在闲游。这样的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设,真赞!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自己的雨后闲游,你看见了什么?(作业指导)
有人看见诺贝尔湖里的水鸟,有人看见雨后的春笋,有人看见“慢慢先生”(蜗牛)……这些是我们曾经看见的,学了这首诗后,你也能写出我们看不见的吗?相信很多孩子已经努力想拥有一双慧眼,尝试在文字中写自己过去不曾看见的东西。
小练笔,其实是一种文字的修炼,功在平时。这项作业,是师生共同的创造。
第二件事:日常读书
如果读书也算一项作业的话。读什么,怎么读,老师是可以设计的。阅读带有一定的随意、随机性,但也要有规划性。开学初,需要对整学期的阅读做一个通盘考虑。比如,我们在学习观察日记的时候,设计的作业是阅读《森林报》(四册)。把阅读纳入常态教学中,成为课程的延展,让课程更丰富,更辽阔,孩子们定会终身受益。
我在平时的记录中常写到读书话题,这里不再赘述。
小学语文作业,把必要的基础项目完成好,再把读写设计好、实践好,其他真不需要太多。花样越多,可能越累,效果也未必好。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