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鼓实教研】构建“说理”课堂 发展学生量感 ——鼓实教育集团数学组研讨活动(二)

2023/3/21 14:39:48  阅读:93 发布者:

为进一步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促进教师对“量感”本质的理解和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2023317日下午,鼓实教育集团鼓实校区全体数学教师与屏山校区及中山小学部分数学教师齐聚鼓实小东五楼多功能教室,开展《构建“说理”课堂,发展学生量感》主题研讨活动,以研促教,以研促学。

在课例展示环节,陈纤纤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节精彩的生本课堂——《认识人民币》。

陈纤纤老师以学生们喜爱的“义卖活动”为开场,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陈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两个核心问题——“人民币上都有什么?”、“怎么辨认人民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同桌交流、大胆表达,互相补充。这一环节陈老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学生在有效的生生互动中了解钱币文化,认识了人民币的组成部分,感受人民币的价值,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自觉爱护人民币,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培育审美情趣和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养。陈老师还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扭蛋机”游戏,让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练,真正做到“快乐学习”。

“人民币分分类”活动中,陈老师引导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运用已学的《分类与整理》的相关知识对人民币进行正确分类,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一感受。学生们发散思维,呈现了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按材质分、按面值的大小分、按数字分等等。陈老师适时抓住学生课堂生成——按元、角、分来分类,从而引出人民币的单位教学。“为什么单位是元的人民币要设计这么多种不同面值?” “只用1元购物会怎么样?”这些问题的抛出,让学生们思考和感受设计面值多样化的必要性,并通过多种数数策略数1元的活动,让学生在数数中积累了量感;希沃课件展示满屏的1元,更是让学生直观感知了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是多少,让学生多维体验积累量感。

“巧付1元”的活动中,学生们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氛围在生生、师生的多维互动中推向了高潮。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将抽象的单位换算问题变得更为直观简单,让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了分层教学。

在课堂的尾声,“小糊涂的记账本”进一步将人民币单位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的良好习惯,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正确使用单位的重要性;学生在讨论价格是否合理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量感。

课后,陈纤纤老师针对量感教学谈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教后体会。陈老师认为:这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活动时间的把控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另外,陈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何在合理时间内增加课堂练习的容量?

一年级集备组长萨东霞老师根据课前年段集备、磨课过程做了汇报。萨老师表示,在备课过程中,一年级全体数学老师通过对比新、旧教材,深入学习新课标等活动进行集体备课,在教研组长陈灼钦老师与专家导师刘自强老师的指导下,最终确定了以培养核心素养——量感为导向、以践行生本课堂,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设计。

随后,中山小学教师代表、屏山小学教师代表及鼓实校区各学段教师代表从多维度对本节课进行了热烈的评议。听课教师们对这节课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并针对练习设计、课件设计等细节提出了宝贵意见。

最后,专家导师刘自强老师针对本节课做总结发言。刘自强老师对一年级集备活动深入扎实、研讨细致有效予以表扬;对评课教师认真研讨、积极提出建议的态度予以肯定;对本节课环节设计、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表示赞赏。刘老师指出,量感的积累是需要生活经验的唤醒,需要在具体的操作中丰富表象感知、建立应用意识。因此如何让“量感”教学变得更加的清晰、具体,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

“研”无止境,教学相长。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更是老师们业务切磋、相互学习的有效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次鼓实学区数学主题研讨活动,老师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交流,为今后高效、生动的课堂夯实了基础,为落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生本课堂积累了宝贵经验。

转自:“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