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思辨型课堂,聚焦教研促成长——洪胜名师导航站成员培训活动
2023/3/21 11:30:17 阅读:80 发布者:
建构思辨型课堂
聚焦教研促成长
洪胜名师导航站成员培训活动
春之美,在于温暖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2023年3月15日下午,在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举行了区小学语文中低年级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暨洪胜名师导航站成员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特邀滨江区语文教研员来剑鸿老师进行深入听课与细致指导,旨在探讨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推进思辨性阅读在常态课中的实践,转型课堂教学,从知识能力为中心到核心素养为中心。
首先,滨江实验小学的莫倩颖老师带领本校302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三下《蜜蜂》(第一课时)。莫老师在任务驱动下带着孩子们走进实验,在辩论中看法布尔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实验,在思辨中感受实验的真实和有趣,体会法布尔善于观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接着,博文小学的薛逸敏老师带领滨江实验小学209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二下《千人糕》(第一课时)。薛老师在任务驱动中让学生了解讲千人糕故事的原因,运用多种形式朗读父子对话并想象画面、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设计独具匠心。
随后,创意城小学的来奇红老师带领滨江实验小学210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二下《千人糕》(第二课时)。来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讲述千人糕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文本的学习中感悟劳动的意义,通过“生活大考场”,辨一辨什么时候说“米糕”,什么时候说“千人糕”,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思辨,明白要珍惜劳动成果。
课堂展示后,来剑鸿老师对三位老师进行了评课指导和带来了“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专题讲座。来老师强调,教师要从知识能力的教学转向核心素养的教学,2022年4月版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提炼,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以此为线,展开教学设计,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来老师的指导让在座的语文老师们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走出惯性思维,创设思维课堂,把语言知识和技能渗透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进行语文学习,实现高阶思维的深度训练。
洪胜导航站的成员们也在场聆听指导,观思辨教学之风采,引燃思辨教学之花火。相信导航站的成员们今后会在课改的道路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学习心得:
宋洁雨:
“数学轻轻松松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的确,语文是承载人类思想文化的载体,需要意会的成分多,因而更加感性,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也看到了语文的简洁与明快,感受到了语文的逻辑之美。
来老师在讲座中向我们清晰地阐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实质——真实情境下,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推断、质疑、讨论和辨析等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比如《蜜蜂》一课,学生的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任务驱动,初步学习写自己做过的小实验的框架。二、落实任务,在初读中理清实验的步骤,在辩论中感受实验的真实和有趣。三、回应任务,说说写好自己做的小实验的秘诀。三个板块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尤其是第二板块中就“能否删去关于小女儿的描写”展开辩论,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活跃严谨的思维,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上的思维之光、逻辑之光。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也会用心研读教材,抓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让课堂闪现灵动的思辨之光。
徐俊桦:
思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面向未来的重要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作为老师要多思考,提出思辨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矛盾冲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三位上课的老师有的用有效的提问去启发内驱力,调动参与力,提升思维力,有的用好教材练习中的思辨性问题,有的从多个角度灵活设计思辨性问题,学生质疑中提炼思辨性问题。来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今后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积极建构思辨性教学课堂。
唐玉清:
今天有幸聆听三位老师任务驱动下的课堂思辨教学,其中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千人糕》给我触动最大。薛老师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来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基础语言性的目标虽然相近,但是发展性目标不同,一个关注文本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一个关注文本中的制作流程,从这两个不同的目标引导下,两位老师的任务设计也各有偏重,但是在任务执行中都关注学生对于文本的思考,发现,促进学生语言学习与积累,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
来栗菊:
三堂低段的语文课都为孩子创设了情境,以问题为导向,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找准文章重点。三堂课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让孩子们从文本出发进行分析,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来老师的讲座更是让人如沐春风。来老师通过对三堂课进行板块解析,指导老师们要在充分认识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有效扎实地开展教学,将思辨性活动恰当融入阅读活动中,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
沈红:
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均能设置真实合理的思辨性情境,充分展开,探寻思维过程,帮助孩子们尽情绽放思维火花。这次的学习,让我对“思辨”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首先“思辨”不是简单“思维”,一堂真正让学生有“思辨”过程的语文课堂,仅仅有情趣、童趣是远远不够的,其中“理趣”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不断的“提问—探究辨析—再提问—再探究辨析”过程中,学生经历更真实的“思辨”过程,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转自:“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