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教学
共促成长
● 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新课标颁布以来,科学教师一直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为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在“融学课堂”研究背景下,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实现课堂的深度学习,2023年3月8日上午,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应奇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科学教室4开展集体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有幸邀请了宁波市海曙区“曙光计划”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杭宁两地教师共话教学,共促成长。
【工作室成员展风采】
首先,由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傅丽亚老师执教《设计制作红绿灯》。
傅丽亚老师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理念设计了《电路中的开关》这节课的拓展部分《设计制作红绿灯》。通过创设过马路的时候有汽车经过很危险的真实情景,聚焦设计一个红绿灯;通过红绿灯怎么亮才能安全过马路,聚焦一次只能亮一盏灯。在第一个探究活动中,傅老师提供学生限定材料,让学生对开关材料进行选择,旨在强化开关是由导体和绝缘体组成的,以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连接开关。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绘制电路图,通过展示不同的电路图设计,全班交流研讨后选出最佳设计图,接着修改设计图。最后的活动由学生根据修改的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大部分小组都能成功实现控制红绿灯的转换。在本节课的最后,傅老师还提出了“如何控制红绿黄三盏灯”这一问题,促进学生走向生活,深度学习。傅老师项目化的课堂让学生经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模型-评估并改进”的工程设计过程,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由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应奇奇老师执教《相貌各异的我们》。
本节课从科学史导入,介绍了历史上的今天:1865年3月8日,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关于豌豆性状的发现,明确性状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了人的多种性状后,应老师组织学生观察自身的性状和比较组内同学性状的异同。在研讨环节,应老师巧妙地组织全班同学针对性状利用了二歧分类法进行板贴逐一分类展示。随着性状类别的增多,分类个体减少,学生逐渐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本节课的最后,应老师通过 “你想对独一无二的自己说些什么?”“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感谢谁呢?”的连续追问,触发了学生心灵的洗礼,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为了更好地展示“融学课堂”,张莎老师为大家做《指向深学习的科学“N+X”融学课堂的实践探索》的专题汇报。
张老师从重新构想学习、团队探索学习、未来展望学习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近几年工作室围绕融学课堂开展的实践探索。基于教育正从“知识立意”的教育向“素养发展”的学习转变,教学要克服认知学习与应用实践相脱节的困难,工作室尝试实践以课程研发与学习变革引领“双减”工作,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融学课程”。工作室结合学科特色,围绕融学课堂的四个“一”来开展:一个核心问题,创设学习梯度;一段高效实践,增加认识厚度;一个思辨场景,增加思维广度;一次心灵洗礼,催生认知高度。针对每个方面,张老师都结合生动的课例来解读思考和做法。未来学校的教育方向,就是要综合学习、实践和创新,透过历史的长河,欣赏当下的风景,仰望未来的星空。科学融学课堂的教与学的变革,意味着面向未来的教育,使得学校的每一个科学课堂都生动,灵活,助推学生的成长。
【“曙光”教师共研讨】
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孙迪老师对《设计制作红绿灯》这节课思维外显的设计进行肯定。通过提问学生开关如何制作、学生交流汇报初步设计的电路图、制作红绿灯等活动将学生的内隐思维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孙老师还指出,应老师教学教态优美,上课时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科学准确地引导学生,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整节课的设计从知识的传授走向心灵的洗涤。
宁波市实验小学金炜炜老师肯定了傅老师对教具的改进,他认为好的教具对课堂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金老师也指出工程设计课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强做固学习支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张静娜老师也认为工程设计类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师可以尝试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自主连接,通过试错改进后,再绘制标准化的电路图,将难度较高较抽象的“符号到实物”的设计转向简单具体的“实物到符号”的设计。张老师对张莎老师汇报的融学课堂中的“四个一”也提出了高度赞扬,表示非常值得在课堂中进行尝试和创新的,特别是心灵洗礼这一方面是之前在教学设计中有所忽略的。
【工作室成员展心得】
张莎:
整个活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两位老师精彩的上课过程以外就是宁波老师精彩的点评。孙老师在评价傅老师课堂时用了一个词“思维外显”,是通过三个活动:阐述设计方案,画出设计图,制作实物作品来将学生内隐的想法外显为语言、文字、图画、操作过程。在这个设计红绿灯的小项目中,学生经历口述——记录单——操作三个活动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体验到了工程师的设计制作历程。在最后我们也对本节课中存在的现象“实物成功率比设计图成功率高”这一现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认为老师要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实体到符号的转变,这样的历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掌握。这给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指导意义。
杜潇: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女神节,工作室举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活动,第一节课是傅丽亚老师的《设计制作红绿灯》。傅老师从生活中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的实际情景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设计一个分别控制红灯和绿灯的电路。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研讨,在研讨中发现有的组灯亮有的组灯不亮,然后共同找出不亮的原因,整节课堂丰富有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增量。第二节是应奇奇老师执教的《相貌各异的我们》。应老师从历史上的今天来讲述孟德尔的成果,随后我们也这样各具性状的,从眼睛、舌头、耳朵等发现不同,整节课从小组参与到人人参与的课堂形式值得学习。最后是张莎老师来汇报《指向深度学习的科学“N+X”融学课堂》,张老师从“四个一”来阐述融学课堂到后期展望学习的目标值得探索。
陈舒佳:
今天听了傅老师的《设计制作红绿灯》和应老师的《相貌各异的我们》两课,收获很多。傅老师从过马路的真实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最后成功完成制作红绿灯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了开发。应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上课时语言有亲和力,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与学生的应答流畅清晰。课的最后环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要学会感恩,给学生了一次心灵洗礼,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相貌各异的我们》这一课,使教学变成了教育。
陆学伟:
今天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感受到了两位老师想要展示出更多可能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傅老师着眼于家门前新路口缺乏红绿灯这一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对开关的二次设计更加巧妙地融合到课堂中来,结尾加入黄灯,给学生留下继续探究的空间;应老师对课堂素材的准备和收集真的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会在听课过程中不断将自己代入成学生,跟他们一起探究自己的性状,感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应老师对学生语言组织的引导将科学课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更好地展示出来,也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上课思路。
张益康:
如何基于大任务驱动开展常态课的深度学习?今日海曙区三位资深教师来校开展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傅老师立足生活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的工程活动引导学生抽丝剥茧体验红绿灯的设计制作原理与过程;应老师准备丰富,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在对自身性状的发现梳理过程中渗透科学的分类方法,语言亲和适时承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进行心灵洗涤与生命教育。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次工作室的活动都让学员们感觉在点滴中积累,在学习中进步。
转自:“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