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4月21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发布。
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系统回答了“学习者形象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四个问题,这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引领。
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学科素养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艺术学科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科学学科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
仪征市实验小学音美科信青年团成员,自2023年2月20日开始深入研读新课标,围绕美术、音乐、科学、信息科技、心理学科,每日记录感悟心得,以教师自学为起点,准确把握学科教学方向,使新课标理念根植于自身心中,以实际行动持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
研读计划(以音乐学科为例)
第一天(2月20日)《艺术课程标准》“前言”
第二天(2月21日)“《艺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理念”“三、设计思路”
第三天(2月22日)《艺术课程标准》“四、课程目标”中“(一)核心素养内涵”
第四天(2月23日)《艺术课程标准》“四、课程目标”中“(二)总目标;(三)学段目标”
第五天(2月24日)《艺术课程标准》“五、课程内容”“(一)音乐”
第六天(2月25日)《艺术课程标准》“五、课程内容(二)音乐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七天(2月26日)《艺术课程标准》“五、课程内容(二)音乐其他学段(3-9年级)学习任务1-2”
第八天(2月27日)《艺术课程标准》“五、课程内容(二)音乐其他学段(3-9年级)学习任务3-4”
第九天(2月28日)《艺术课程标准》“五、课程内容(二)音乐其他学段(3-9年级)学习任务5-6”
第十天(3月1日)《艺术课程标准》“六、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三)音乐学业质量描述
第十一天(3月2日)《艺术课程标准》“七、课程实施(一)教学建议”
第十二天(3月3日)《艺术课程标准》“七、课程实施(二)评价建议”
第十三天(3月4日)《艺术课程标准》“七、课程实施(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十四天(3月5日)《艺术课程标准》“七、课程实施(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十五天(3月6日)《艺术课程标准》“七、课程实施(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第十六天(3月7日)《艺术课程标准》美术部分内容
第十七天(3月8日)《艺术课程标准》舞蹈部分内容
第十八天(3月9日)《艺术课程标准》戏剧(含戏曲)部分内容
第十九天(3月10日)《艺术课程标准》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部分内容
第二十天(3月11日)《艺术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描述(非音乐学科部分)
2023年3月7日 前语:
今天是音美科青年团课标学习打卡第十六日,主要围绕新课标中各自学科部分进行研读并记录,共汇集14篇打卡日志,本次摘选其中7篇有独特视角的心得体会分享出来。我们新教师应当知道,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标准,“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只有整体把握了教材,才能把握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学”。
美术
1.李胜凯
今天研读《艺术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音乐”部分,我们可以发现,作为美术学科的姊妹艺术,音乐学科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教学需要从学习任务出发,既要保持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也要与文化、社会、生活、自然及其他相关内容关联,通过学生能做、知道、理解的深度学习路径,帮助学生获得艺术核心素养,以及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细化到每一个学习任务时,“欣赏”“表现”“创造”“联系”4类艺术实践联合作用,整体培育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
《艺术课标(2022年版)》1~2年级的音乐课程内容是“唱游·音乐”,其他年级为“音乐”,体现出“唱游”对第一学段学生的特殊意义。唱游活动作为一种游戏化的综合性音乐活动,不仅能够促进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表现与创造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2.严娜娜
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涵盖14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的学习任务中。
通过“欣赏”,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
通过“表现”,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通过“创造”,学生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
在某种程度上,音乐和美术都是需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音乐和美术都要学会欣赏、学会用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学会创造,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3.李微微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重视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美术学科与其他科学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美术学科素养有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课程中的五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于美术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标要求教学方式要更加多元,围绕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另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所设教学目的不再是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学会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将教学重心从“教”转变为“学”。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音乐
4.杨瑶
在李胜凯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音乐组开展了为期20天的艺术课程新课标的打卡,通过研读新课标,我对音乐教学的方法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是我的首要目标。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进行都是我所学习的方向。
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 “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涵盖 14 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义务教育阶段,1~2年级开设唱游•音乐;3~7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这样的分学段内容,让我明白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 ,在于让儿童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 ,让他们自由地学习、 快乐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需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让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5.曹金洋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涵盖14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1~2年级在唱游·音乐课程中设置“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4项学习任务,3~9年级在音乐学科课程中设置“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6项学习任务。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内容和学业要求,并给予了一些教学建议,让教师有了明确的教育方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习内容,取得更好的进步。
科学
6.张玉莲
新课程标准指出13项核心概念下的教学提示,具体给出了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的建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这部分的建议。下面是具体的一些建议:
关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建构模型、分类以及融入科技室素材等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物体的特征与材料的性能,以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用途等。一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的特征和性质。二是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描述物质的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三是引导学生依据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四是引入科技史的素材,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本质。
关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学习活动建议,教师可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开展观察、实验探究、测量、调查、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
新课程标准在教师教学和学习活动这两方面都给了具体的的内容和方法,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参考。
信息科技
7.苏洁
今天主要阅读了附录中的“核心素养学段特征”相关内容,从中可以看到,出现在原高中数学“算法初步”中的算法、流程图等相关知识要求也被调整到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计算思维素养部分的学段特征中。信息科技课程为提高劳动者运用数字技能的能力、扩大数字人才队伍、促进实现智慧共享与和睦共治的数字生活、保障数字安全、提升数字道德理论水平提供基础教育支撑。
信息科技课程为提高劳动者运用数字技能的能力、扩大数字人才队伍、促进实现智慧共享与和睦共治的数字生活、保障数字安全、提升数字道德理论水平提供基础教育支撑。技术导向没有办法撑起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因此我们要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
在教学方式上,信息科技教师应该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转自:“仪征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