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科研 · 课题研究丨培养学生数感 促进思维发展

2023/3/21 9:33:25  阅读:106 发布者:

培养学生数感

促进思维发展

——二年数学第一轮课题研究

数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根据学校提出的“落实新课标理念及深化‘活动式’教研成果运用”的教研要求,本学期二年数学组继续开展关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促进学生数感形成”的校本研究,将《表内除法(一)》《表内除法(二)》和《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贯通对除法的认识。

三月初,由乔璐老师和魏婷婷老师结合起始课《平均分》开展了第一轮研究。

一、实践操作,感悟数感形成过程

数感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感形象化,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更简单地获得数感。除法是四则运算中比较难教学的一种运算。由于学生缺少理解除法含义和形成除法概念的知识基础与经验背景,两位老师选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体验“平均分”。上课伊始,两位老师创设了6块糖分3份的情景。借助情景,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引导学生经历“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随后又创设了8块糖平均分2份和10块糖平均分5份的情景。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从共同特征中抽象出“平均分”概念的本质属性: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从而初步经历数感的形成。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和获取数据,有利于学生感受数的作用,拉近与数的距离,发展数感。

二、数形结合,促进数感积累发展

数形结合,既是重要的知识内容,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学中两位老师在学生领会“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直观表象,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首先,继续呈现18个橘子平均分6份的题目,让学生经历探究平均分分法多样化的过程;然后,对比不同的分法,发现共同点,帮助学生感悟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最后,归纳概括平均分的本质内涵。只有准确的理解了“平均分”的本质,才能更好的为后续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对余数的认识做支撑。通过数形结合形式,打破“形”与“数”之间的隔阂,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促进数感的积累和发展。

三、拓展运用,深化数感认识品质

教学最后呈现了24根香蕉平均分给5只小猴,怎样分才能更公平的情景。设置这样一个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知,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在实际的分、摆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的过程,而且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使数感认识品质在应用中得到训练与提升。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本轮小课题的专题研究,二年数学组全体教师更加明确了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散落在教材各单元中的知识点、情境等进行有机统整,理清脉络,融会贯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发展,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转自:“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