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同行 研思共进——洛阳市实验小学数学学科教研活动
2023/3/21 8:42:54 阅读:108 发布者:
聚力同行 研思共进
洛阳市实验小学数学学科教研活动
用心教研
用爱传授
以研促教
引领成长
为了追寻更美的教育风景,为了心中的那份教育热忱,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教育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数学团队的小伙伴们,继续发挥洛阳市实验小学优良传统,重视集体教研工作。3月8日,在明远论坛室组织了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新课标理念下课例精研”。
课例研磨
张方方老师对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进行教材分析。《认识钟表》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最常见的量”的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初次尝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时分秒、24时计时法奠定基础。通过对不同教材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各个版本在例题情景上有所不同,但在重难点教学内容上是一致的,都关注到以下2个要点:(1)教材基本按“认知钟面——认写整时——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排的,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渗透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2)注重在活动中认识钟表如:制作钟面、拨一拨、说一说等活动,使教学更有效、更有价值。
分享交流
心中有课标,脚下有方向。分享交流环节,数学团队的教师们畅所欲言,结合新课标谈方方老师《认识钟表》一课、联系实际教学谈学习新课标的感受或困惑......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核心素养表现新增“量感”,时间作为最常见的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经验,具体情境让学生体验时间的累加。《课程标准2022版课例式解读》一书中提到如何发展学生的量感呢?一在亲历度量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二在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发展量感;三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加量感。
——王毅老师
张方方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这节课上张老师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张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张老师上课亲和力很强,课堂氛围活泼生动,深受小朋友的喜欢。
—— 王妍老师
通过学习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我对接下来的备课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练习设计要由易向难过渡,新课的学习也要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课前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课后进行延伸,对应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相关的知识串,也就是现在提倡的"大单元学习",如此这样就不至于把握不准深度,也不会让学习方向有偏差。例如:现在我们六年级学习的圆柱的有关内容,课前我们要回忆前面有关圆的周长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同样还要进行课后的延伸,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一些相关计算奠定基础。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境,这也是对孩子们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培养。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王晓丹老师
这次教研,通过聆听团队优秀伙伴的发言,我有了不少的收获和深深的感触。平日里忙碌于基础工作,难免会耽于埋头赶路,忽视理念更新、深入研究等内在素养的提升。而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贴切真实的情境、能够自然尊重并了解学生认知情况、能够恰当及时地发起有效引导、能够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数学表达的培养、能够理解并落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所有的这些“技法”“手段”“呈现”均是教师学习、思考、研究、融合后的外化成果。
通过本次教研,我更深切意识到,回归课标学习,研究教材和学生,提升内在素养对一个教师职业发展和工作专业度幸福度的影响。教与学的路上,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
——李旭老师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在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洛阳市实验小学数学团队会在教研之路上砥砺前行,深化核心素养内涵、落实“体验式课堂”文化,为教育赋能!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相信老师们一定会在教学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远,教育之花会愈发灿烂!
转自:“洛阳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