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讨普通高中化学新课标与新教材,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宜兴市化学教研的目的。3月13日,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化学教学研讨活动在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举行,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深研教材,增进理解”。本次活动由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化学研训员马娟娟老师主持,活动共分四项议程。
一
课堂观摩,夯基提质
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的万莉老师呈现一堂以实验为主题的“酸碱中和滴定”展示课。本节课以如何准确测出一瓶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浓度为背景,引出酸碱中和滴定的定义和原理。结合高考真题,强调本节内容“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是高考中重要的一个定量实验。在上节课学生通过学习已经认识了滴定管,本节内容结合数据、实验现象等证据素材引出指示剂的选择依据与重要性;通过实验操作步骤的讲解以及万莉老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滴定实验,感受定量操作的准确性。
二
精准点评,明晰方向
江苏省宜兴市第一中学的韩艳红老师和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的丁桂梅老师就万莉老师的展示课分别作出点评。
韩艳红老师肯定了万莉老师充分挖掘了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实验中很好学习了化学概念、化学思维以及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小班化教学优点突出。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万莉老师充分关注事实,关注实验的严密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体现思维的深度。通过这一系列实验,在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后,加深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的理解。但可以对本节内容进一步优化,可以以学生在之前新课学习时出现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本节内容的教授会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演示操作,由台下学生去发现是否有新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并主动解决,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加深学生的认识。
丁桂梅老师认为万莉老师教态自然,充分肯定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在本节内容教学过程中,万莉老师以实验为基础,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并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通过三组实验的操作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相关实验的文字叙述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数据与图像的展示,比较溶液体积一滴的加入带来的突跃现象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同时,丁桂梅老师指出本节内容着重在原理和计算上,可以适度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加深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指示剂的选择,使实验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宜兴市化学研训员马娟娟老师对万莉老师的课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是很好的实验课的类型,加强展示课的设计。第二,可以以问题进行知识的理解,减少教师的讲述,带领学生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滴定实验的操作。第三,学生实验操作准确性有待提高,要加强实验规范操作的指导。
三
交流碰撞,共同进步
江苏省宜兴中学虞姣云老师在有关《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教学思考中指出表征化学反应限度的物理量和化学平衡常数是一个重点,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在高考中占据的比例比平衡的影响更大。其次,反应历程在高考文字叙述也是个难点。第三,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虞姣云老师强调本节内容应该“慢工出细活,食多嚼不烂”,内容要精编细讲,并以自编习题以及高考真题和各地模拟卷出现的典型例题来层层分析层层递进,从而突破本节三个要点:碰撞理论解释条件对速率的影响、定性和定量判断是否达化学平衡以及从速率、平衡选择优化反应条件。虞姣云老师的教学思考有理有据,讲解深入浅出。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沈建敏老师站在高考的高度对《电离平衡》这节内容进行阐述。以21年、22年的高考真题分析本节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复习和分类,明确电离平衡的研究对象,指出学生在电解质辨析中容易忽略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出现电解质强弱与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关系混淆;第二部分为电离平衡状态。电离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后学生接触的第二个动态平衡,引导学生用化学平衡的观点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从而理解电离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初步建立电解质溶液中的微粒观和平衡观,让学生在巩固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第三部分为电离平衡常数。这是定量研究弱电解质溶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对标化学平衡常数,充分理解该常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结合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分级电离的本质,提高常数变形处理的能力。
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翁汉珍老师分析学生学情,学生已经学过平衡移动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已具备了学习《盐类水解平衡》。但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抽象,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的方法,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工作。翁汉珍老师以《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为例,通过五个环节:引“题”、探“题”、点“题”、“题”升、结“题”,以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主线,精心创设了教学情境,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组内交流、互助学习,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具有化学的味道的课可以怎么设计。
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王建国老师从教学课堂实际的角度的介绍了《沉淀溶解平衡》,从沉淀溶解平衡中的概念网络、沉淀溶解平衡的内容分析、沉淀溶解反应类型对本节主要内容做出阐述,以实验和问题相结合设计了本节的教学内容。首先以牙齿和龋齿的形成之间的化学联系作为情境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出疑问:难溶电解质与水的混合体系中是否存在溶解平衡,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沉淀溶解平衡;第三,如何表示难溶物的溶解能力,指出其属于限度问题,可以用平衡常数(溶度积)来表示;第四,设计实验验证难溶电解质之间的转化,拓展在物质分离提纯中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最后,回归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让学生讨论龋齿的形成,解决龋齿的预防问题。
四
总结提升,目标深远
会议最后,宜兴市化学研训员马娟娟老师首先明确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并且指出后续电化学的教学要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知识进行,有助于硫、氯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一轮复习的展开。其次,马娟娟老师分析了化学反应原理在高考中分布情况,说明高频考点考查形式,通过教材对比,指出考查题目的立意,对化学选修老师提出了“多做题、多看书、多研究”的要求。第三,马娟娟老师指出题型特点:立足必备知识重基础、注重关键能力强综合、凸显学科知识要应用、导向核心素养有创新,通过化学原理模块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科学概念。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最后,马娟娟老师提出了教学建议,强调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转自:“宜兴市中学化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