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立足学生生活实际 促进自主道德建构——义乌市品质课堂建设之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教育专题研训活动

2023/3/16 14:28:30  阅读:195 发布者:

立足学生生活实际

促进自主道德建构

义乌市品质课堂建设之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教育专题研训活动

活动回顾

春风添画意,奋进正当时。314日,义乌市品质课堂建设之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教育专题研训活动在保联小学举行。本次研训活动聚焦道德教育专题,凸显信息化的课堂,创新评辩课的形式、促专业成长的专家引领……整个活动内容丰富,干货满满,受到了参与活动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思维上的碰撞,都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聚焦道德教育专题

“回归生活”是现行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道德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它让生活变成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德学习就是学生构建自己的道德生活的过程,即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改变自己的生活的过程。

0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本次研训活动中展示的三节课例,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三位上课教师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都关注到了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我和我的家》一课中,朱老师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爷爷70大寿,亲戚朋友齐聚一堂来祝寿”,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么多的亲戚朋友,我们该如何称呼他们呢?从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梳理亲戚之间的关系,达成教学目标。

02

引导学生反思生活

创设积极的、多维的对话,引发不同经验的冲突,从而促使学生换位思考,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当冲突发生》一课中,楼老师通过让学生梳理校园冲突,并小组间开展冲突原因的分析,探讨处理冲突方式不同效果不同,从而归纳处理冲突的方法。这样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直面生活,直面冲突,从而反思生活,学会从容应对。

03

引导学生改变生活

以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作为今后生活的起点,以生活智慧的学习突破改变生活的障碍。如《地球——我们的家园》,理论比实践要简单,那么如何突破说教式的灌输,而形成学生自发的行为实践呢?骆老师在设计这课时,通过了解对面环境危机,世界在行动、中国在行动,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该如何做?通过唤醒学生的内在认知,促进学生的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变理论为实践。

凸显信息化的课堂

保联小学作为信息化特色学校,在城乡结对中,通过“互联网+”,带动偏远学校共提升;在品质课堂的建设上,信息化技术技术助力在课堂教学,让课堂呈现更新颖,让小组合作更高效,让评价更及时。此次研训活动,采用希沃系统,线上线下齐研训,共成长。

01

线上线下共研训

一个小小的直播二维码,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线上线下共研、共促。依托网络平台,让研训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从线下培训的交互式学习到线上的自主开放,既加大了这次教研的力度、广度,又延长了教研的时效性。

02

多维联动拓新知

信息技术助力课堂,让课堂有无限的可能。

希沃互动是快乐制造机。《我和我的家》中,在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用希沃拖拽功能种下了一颗亲情树,由家庭成员组成的参天的大树圈出了家的轮廓,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一份对家的归属。

教与学在声画中同情。《当冲突发生》一课中生动的影集短片唤起了学生美好的校园回忆,绘本情景剧的呈现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多一分尝试,就多一份惊喜,《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课堂上,使用iPad搜索相关资料的新型学习模式让学生跃跃欲试,学生既学得了《巴黎协定》的核心内容,也切实体验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学习不仅在课堂、在课本、在逐字逐句中,更在课后、在多样的平台、在每一次的汲取。

03

合作互联显自主

此次研训活动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信息技术助力合作,让小组成果更灵动。通过一台平板电脑,让一年级小朋友轻松地合作完成了一棵“亲情树”;一个投屏展示,让合作小组的“环保提案”跃然屏幕;“冲突板”的设计分享,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感受经历合作过程,协同伙伴解决问题,合作中寻找共性、发展个性。

创新评辩课的形式

这次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对于听课老师来说,不仅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更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设计者。教研员宋旭英老师在开场就组成了由三位学科骨干教师任组长的小组,分年级进行分组,并要求教师们边听课,边设计,评辩课的环节进行同课异构,现场说课。可谓是精彩纷呈。

01

“同课”我们来“异构”

这是一场别样的教研活动,一改往常“老师上课,听课老师倾听”的传统模式。听课的老师既是倾听者,又是设计者。在听课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课题进行二度设计。老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教学的参与者。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教学参与者,在评课时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你看,同样是《当冲突发生》这一课,对于事例的呈现方式这一点,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楼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用事先录制好视频的方式呈现,视觉冲击力强,直观地再现出生活中的冲突事件。听课组的老师就这一环节也设计出了很接地气的情境《校园里的小娘舅》,学生化身小娘舅,设立纠纷室和调解室,让学生成为事件的主人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02

“设计”我们

“评辩”活

针对同一环节的不同教学设计,老师们“百鸟争鸣”。在《我和我的家》这一课例教学设计中,有的老师认为带孩子出生时的照片,来诉说自己出生时的故事,更能让孩子融入到活动中,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化。有的老师则认为,对于乡下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或忙于工作,亦或是缺少记录孩子生活点滴的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带照片这一环节的设计并不适合他们。所以,同样的一堂课,同样的设计思路,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味的复制粘贴。

03

“呈课”我们更“多样”

辩课时课例的呈现方式“百花齐放”。一张张思维导图都是图文并茂,设计新颖,思路清晰。一份份教师的听课感悟便利贴粘满了观点板。一个现场生成的课例设计,通过一根网线,清晰地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六年级组就《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例,进行了对比设计,针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从不同的事例选取,到各环节的设计意图,他们娓娓道来。

快乐,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向幸福;生成,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向灵动;真实,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向永恒。愿义乌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每一次的研训活动中,“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由“外培”到“内化”,不断求索,共同进步。

转自:“义乌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