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践行新课标,深耕素养课堂-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新课标新实践小学科学网络教研联盟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会议展

2023/3/16 10:23:52  阅读:147 发布者:

践行新课标 深耕素养课堂

物华春生,踏梦而行,向新而行,执梦续航。2023310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开展了“新课标新实践小学科学网络教研联盟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会议,会议地点在衢州市江山石门小学。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课题组的成员们,以及各省市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大家欢聚一堂,共研新课标,深耕素养课堂。

一、

素养课堂,加强学科实践

01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毛宇茜

毛宇茜老师执教的是《岩石与土壤》一课,岩石与土壤的神秘故事在孩子之间中间娓娓道来。以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岩石土壤特征导入,教师通过讲铁陨石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如何讲故事,如何记故事单,孩子们通过观察标本及资料,完成故事单,最后以故事分享会的形式向同伴介绍岩石土壤背后的故事。

喻老师点评:

1.体现学为中心思想。学生15分钟合作记录,15分钟交流互动。

2.精心设计。课堂环节简洁,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3.搭建学习支架。单元起始课,要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更要渗透学习方法。

4.联系实际。以江郎山的研究作为拓展。

学员心得:

新奇的岩石、神秘的故事,孩子们的好奇心能够被积极地调动起来。简单的一张故事记录单,学生要经历信息提取、归纳总结、最后再根据关键词还原故事的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02

《八颗行星》--朱钻飚

朱钻飚老师执教的是《八颗行星》一课,朱老师引领孩子们四次建模,初建位置模型,二建距离模型,三建轨迹模型,四建同比模型,充分体现了科学思维中的模型建构。

喻老师点评:

1.模型建构的探索。层层递进,帮学生深入理解位置-距离-大小,越来越接近真实。

2.重视科学思维的训练。呈现距离与大小的数据处理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处理的结果。

3.学以致用。如何看待教材中的

模型?

4.在情景中产生新问题。行星排列有这么整齐吗?

5.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语言幽默。

学员心得:

    模型建构是核心素养科学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地球与宇宙单元,更加需要学生能够利用建构模型的思维去了解认识地球与宇宙。上课初始朱老师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排列顺序开始来建构八颗行星的最初模型,然后通过提出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这么整齐吗?”让学生意识到行星分布的位置并不均匀,我们需要优化模型。六个数据处理的过程显现,给一些不太会数据处理的学生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数据处理的能力!

03

《用沉的材料造船》--谢婷婷

谢婷婷老师执教的是《用沉的材料造船》一课,课前活动让学生感受浮力,以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为线索,经历“设计、造船、试航、测试、改进”的探究过程,分层次的挑战任务,让学生学习有目标,在能浮的情况下,再开展测试,孩子们兴趣盎然。

喻老师点评:

1.任务式探究。两个挑战任务,带着问题去参观,观察别组作品时学生的讨论,真正促进思维。

2.促进思维。设计两个关键问题,再让学生提出疑问,生生交流,用证据来交流,体现学为中心。

3.利用造船日志。关注设计,及时记录,为最后两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员心得:

    谢老师的课堂以核心任务驱动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经历“设计、造船、试航、测试、改进”的探究过程,做出初步的船模型,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可靠性,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质疑能力以及迭代改进作品的能力。

04

《测试反应快慢》--毛伟建

毛伟建老师执教的是《测试反应快慢》一课,毛老师以游戏导入,迅速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随后引领孩子们从闭眼提示放—睁眼提示放—有分数的尺子这三种方法玩“抓尺子”游戏,层层递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要想玩好这个游戏是需要多个感觉器官协同配合,需要多次训练的。

喻老师点评:

1.真实情境。可以激发兴趣,又渗透了游戏方法。

2.抓住教育价值。建立游戏规则,强化游戏规则,纠正不足,渗透学科德育。

3.巡回指导。观察学生活动,给与鼓励表扬,及时纠正错误之处。

4.促进思考。游戏尺设计,慢镜头展示、比较,理解快慢,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5.注意细节。培养习惯,蹲下来指导,亲和力好。

学员心得:

毛老师的活动设计有梯度,从难到易,由定量的体验到定性的分数,通过教具创新,突破重点难点,步步阶梯,层层递进,围绕本课的核心目标展开,完成测试反应快慢的研究。

二、

观点报告,聚焦素养提升

01

《工程实践:技术与工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朱颂伟

一、技术与工程指向新课标的实践导向

1.在技术与工程中发展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观察与实验”,技术工程的核心是“发明与制造”。

2.在技术与工程中激发创新能力

    让学生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二、技术与工程在现行教材中的实践策略

1.在制作中感受技术应用的特点

    一上《做一个测量纸带》,动手操作,制作一种测量工具。

2.在经历中体验工程实践的要素

三下《我们的过山车》,经历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

3.在建造中感悟工程思维的要义

    六下《小小工程师》,学习工程的过程,明确任务-设计-建造-测试-评估-改进。

三、工程实践在科学学习中的价值思考

 工程实践是技术与工程教育中核心环节,是探究实践的重要内容。

02

《小学科学模型建构的教学探索》--林宏华

一、新旧课标中的模型建构

   2017版课标对建模的要求并不清晰和明确,    2022版课标科学思维维度明确提出了模型建构。

二、模型建构教学的内涵

    科学模型建构解释为学生主体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科学情境、任务或问题中涉及的科学现象、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等模型建构,并运用模型分析、解释、描述系统的结构与关系等复杂加工后形成科学模型的过程。

三、模型建构教学的要求

 以经验事实为基础,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

四、模型建构教学的实施

    原始模型-过渡模型-科学模型-完善模型

    提炼系统特征-制作实物模型-理解系统模型

03

《指向问题解决的微项目化学习设计之道》--杨春晖

一、真实问题驱动,激发学习内驱

    真实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姓,能激发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是开展指向问题解决的微项目学习的第一步。

    如《电路中的开关》,驱动问题是设计制作一个能控制小台灯亮灭的开关。

二、多元的评价量规,展现学习罗盘

    设计多元的评价量规指引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学习中的一系列规则和制约因素尽显其中。

    如《电路中的开关》,自制开关的评价量规

三、有趣的探究韵味,锤炼学习思维

    指向问题解决的微项目学习必须是真探究,要有探究的韵味,真探究的搞懂一个现象,加假探究的学懂一个知识。

    如《电路中的开关》,按压式、抽拉式、旋转式。

四、可视的成果分享,展现学习历程

    指向问题解决的微项目学习要呈现可视的成果,以此说明问题解决的成效。

    如《做一顶帽子》,不同功能的帽子

五、不断的反思迭代,洞察学习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知识的再建构,学生要在学习的关键点回顾、总结经验,善于借鉴同伴的反馈建议改进、优化问题解决方法。

   如《增加船的载重量》,驱动问题是增加载重量,学生不断迭代,挑战载重极限。

04

《加强学科实践,推进素养导向》--喻老师

一、为什么要加强实践

1.加强实践,是为了变革育人方式,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

2.加强实践,有利于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

3.在方法上,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

二、课标如何加强实践

1.学科实践:像专家一样思考和行动

2.运用学科的概念、思想和工具,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3.探究式教学、工程实践都属于学科实践

三、加强学科实践,走向素养导向的教学

1.动手动脑,继续推进探究式教学

2.学思结合,关注科学思维的培养

3.知行合一,加强技术与工程的教学

三、

领悟新课标,提升核心素养

学员心得:

一、营造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之一,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包括了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而基于儿童的心理和能力特点,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意愿,激发思维。真实性情境指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认知与生活的环境。情境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体验等活动方式呈现,要与学习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并能进行合理的解释。

如杨春晖老师报告中案例,制作小开关是基于小台灯有控制亮灭这个需求,营造真实的情境,解决真实的问题,更符合孩子们的学情,课堂效率更高。

二、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实践能力

探究实践是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技术与工程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项目设计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是学生面向未来世界的科学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给孩子一个活动支架,助力高效学习,比如毛宇茜老师的岩石土壤故事记录单,故事单这个支架为后续讲岩石土壤故事做铺垫,谢婷婷老师的造船日志,为造一艘承载量大、稳定性好的船做指导,为后续的造船分享做铺垫。

三、注重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022版课标指出: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重视正确评价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察,强化过程评价,重视“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关注个体差异,改进学习过程。

 朱钻飚老师的课堂中充满了对学生的评价,在不断升级的评价中,学生对八颗行星的探究欲越来越强,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都似乎想飞出地球去太空见见八颗行星的真面目。

四、

践行新课标,赋能谱新课堂

 践行课标新理解,加强学科实践,赋能素养课堂,我们会一如初心,和孩子们双向奔赴,共同成长,构建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课。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