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名师引领 | 张春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五个“立体”思考

2023/3/16 9:07:16  阅读:136 发布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满足立德树人的素养课程目标要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逐渐发展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即从学习者中心的角度,借助信息技术打通课堂教学边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随时随地,积极主动质疑、探究、联想,对学习内容、学习对象进行深加工,实现个性化的迁移与运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语文课堂,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从学习目标、评估反馈、任务情境、活动推进、资源支架五个方面,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化”,力求将孤立的、片面的、零碎的、零散的语文教学因子,进行有机整理、整顿、组合,使其以连接的、联系的、立体的言语形态表征,让学生“立体地懂”“立体地会”,提高学习效果。

一、学习目标立体:基于学情分析,确立素养目标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相继运用于教育领域,教师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的内容、形式日趋丰富。信息技术能为师生提供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运用问卷星和腾讯问卷,结合课程内容,教师能够开展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等,收集学生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从而基于学情分析精准确定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行性素养目标。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材编写体系,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创新设计和“三线组元”(人文主题目标、语文要素目标和学习任务群目标),以单元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追求语言、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引导学生在以写作为中心的书面语运用过程中培养语文素养。事实证明,借助信息技术掌握学情,进行精准分析,有助于教师设定精准的教学目标,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并为学生提供将所学应用到新情境的机会。

譬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真求实”,所属学习任务群为“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结合二者及教材单元提示对语文要素目标的要求,参考获得的学情分析,教师设定了如下单元立体教学目标。

1.尝试自主抓取关键概念、把握观点、总结内容并撰写提要和笔记,学习阅读科学与文化论著的一般方法。

2.比较分析三篇选文,归纳总结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体会科学与文化论著富于实证精神、有较强体系性和理论性、逻辑严密、表达严谨的基本特点,熟悉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达方式,学习科学严谨地表达研究成果。

3.理解文本内容,认识讲求逻辑、理性、实证的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研究以观察、实验所得的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大胆假设、严密推理、事实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

4.融合信息技术,借助多维立体信息终端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在言语实践和多元互动中,让学生感悟科学与文化论著中体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尊重、包容、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科学文化观念。

目标12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目标。目标1主要从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方面,着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2主要从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两方面,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目标3聚焦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增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目标4关注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培养,融合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理解、尊重、包容多样文化的观念。

二、评估反馈立体:确定评估证据,实施多元评价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可生成丰富的教学成果与过程性数据,客观地呈现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精神态度与能力水平,全面记录学生个性化的学科素养发展轨迹,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开展客观、多维、多元评价奠定基础,有效呵护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个性。

因此,教师要依据立体素养目标,融合信息技术,实施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多元、多维、立体反馈评价,即在单元整体目标之下,就不同学段、课时目标以及层次课程内容,采取适切的多元评价方式,且伴随学生学习全过程,发挥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教师教学改进。

譬如,“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的评价重点为语言实践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意识,以及学生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具体课段(课时)目标、学习任务、内容和方式等,教师确定的评价对象主要有课堂情绪表征、课堂答问、课堂测试、小组学习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等,评价方式主要有口头评价、样本对比、问卷调查、量表赋分等,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习同伴、学习小组成员、在线家长、专家等。

如单元起始课“走近自然科学论著:《物种起源》导读(1课时)”,对于“为《物种起源》写推介词,提升学生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兴趣”的目标任务,师生主要从写作目的、针对性、内容、结构、受众等方面,在班级微信群中就生成的推介词作品进行即时互动评价,作者结合评价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修改提升。又如第一课段“自然科学论著的结构逻辑:《自然选择的证明》(4课时)”,对于“抓取核心概念‘自然选择’及相关重要概念,疏通段意;通过功能词、功能句划分层次,厘清思路;画概念图,分析基本观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文本内部逻辑”等目标任务,师生进行口头评价、概念图样本对比分析小程序投票评价,以及课堂播放学生制作的“借功能词句厘清层次思路”学习方法的解读音频和视频并进行赏析式评价。对于第二课段“科普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宇宙的边疆》为例学习解说词写作(3课时)”,主要采用课堂作业口头评价、课堂答问和练习反馈评价等方式。对于第三课段“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达方式:以《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习思维导图理思路,论文摘要明态度(3课时)”,采用线上简笔画比拼、共享文档(表格)填写竞赛的评价方式。

师生讨论商量、共同制订评分量规,以问卷星赋分形式评价,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本单元主要设计了解说词评价量表、摘要评价量表、读书报告评价量表等在线评价量规,如读书报告评价标准可从三个维度拟定,包括整体性量规(见表1)和分析性量规(见表2)两类。两类评价量规都可用于不同评价主体(作者、小组、教师)进行线上赋分评价。如借助问卷星平台,设计问卷,发送问卷,师生自主选择时间填写,之后利用平台采集数据,进行分类统计、交叉分析、自定义查询以及SPSS分析,精准研判全体及个体学生学习效果,为教师下一步就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缺陷(不足)进行矫正教学或新内容讲授提供客观、细致的学情起点判断。

1 自然科学论著读书报告写作整体性评价量规

2 自然科学论著读书报告写作分析性评价量规

三、情境任务立体:创设开放空间,设计探究任务

网络学习空间具有全时段可交互的特点,有助于语文课堂突破时空限制,生生、师生的探究、互动与交流不再局限于固定课时和教室空间,课堂由教室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线上终端平台,语文学习可以根据学生个体需要随时随地发生,这极大扩展了学生学习时空。

立体的情境任务将学习内容和仿真空间、现实生活相关联,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融合信息技术,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能够帮助教师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设计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深入思考,促进意义的发现。探究任务的设计架构,参考格兰特·威金斯等人的GRASPS任务设计架构,综合考虑目标、角色、受众、情境、成果或学业表现、标准等。

譬如,教学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时,教师设计的单元(大)情境任务为:“校园科技文化节”即将开幕,为激发学生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理性严谨的科学思维,学校举办自然科学论著阅读成果展,并召开读书报告会,现向学生征集阅读成果。成果要求如下:(1)运用

、图表、视频等方式介绍自然科学文化知识和论著,使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直观明了,易于理解;(2)写作推介词、提要(或摘要)、解说词,向同学介绍自己阅读的自然科学论著;(3)撰写读书报告,在读书报告会上分享收获。其中,学习目标明确,是“撰写读书报告并在会上分享”;角色清晰,即在校学生,报告会的分享者;受众明确,即全校师生;情境确定,是学校举办的“校园科技文化节”,包含自然科学论著阅读成果展及读书报告会;成果包括介绍自然科学文化知识和论著的

、图表、视频,介绍自然科学论著的推介词、提要(或摘要)、解说词,自然科学论著读书报告;评价方面,主体多元,角度多维,包含课堂情绪表征、答问、小组汇报、课堂测试、评价量规等。

在单元情境任务统领下,各课段还依据学习目标、内容等设计了课段(小)情境任务。大、小情境任务串起单元学习全过程,架构了立体的学习网络,激发并使学生保持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能力迁移。例如,教学第三课段“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达方式”(第9~11课时)时,教师设计的课段(小)情境任务是: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简笔画等方式介绍《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使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直观明了,易于理解;多种方式收集并阅读论文摘要,探究其在内容构成上的共同要素;尝试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摘要。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维互动环境,可自如实现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小组交互、班级交互,以及家校互动,这与立体语文课堂主张的多元多维交互学习方式契合。基于信息技术的多维互动教学,极大改变了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方式,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形成自主探究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培养素养。

四、活动推进立体:建立学习社区,夯实言语实践

融合信息技术,建立学习社区,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学习、个性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跨越古今中外,打通学科壁垒,联通课堂内外,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要因势利导,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新手段,引导学生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共享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在共同的学习社区中参与团队合作学习、深度学习,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媒介素养、综合素养。

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要关注匹配度、整合性、递进性和主动性四方面,即活动要利于分解并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体现整合原则,各活动环环相扣,呈现递进关系,尊重学生学习的不同能力水平与个性化思考,激发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积极性。

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段为例,为落实“能分辨并赏析学术论著和科普论著不同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的学习目标,教师布置了“为学校生物科组科普展板撰写鸟类迁徙解说词”的学习任务,并将它分解为三课时,每课时设计递进式的学习活动。第一,填写表格,厘清文脉,理解内容,概括主旨;撰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第二,用315字以内的短句,概括解说词的特征;从句式、修饰限制性成分、人称、修辞等角度赏析语言,归纳解说词常用表达技巧;填写表格,明确介绍顺序的作用。第三,参考资源包中“鸟类迁徙”科普说明文字资料,梳理鸟类迁徙原因、规律、路线、队形、特点等要素内容;在表达上,体现解说词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特点,做到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字数在1000字左右。

三课时围绕课段目标,有系统、有规划地设计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参加下载与阅读资源包、观看视频、梳理表格、撰写文段、提炼关键词、朗读品析语言、阅读批注、搭建思路、限时写作、作品交流、互评升格等序列化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跨越时空,自主合作,学会阅读与鉴赏、聆听与分享、沟通与协作,提高了实践与创新能力。

五、资源支架立体:丰富学习路径,促进素养培养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形成了新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自主获取信息及学习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则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研究者、反思者,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架的共同供给者、创造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学生交互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同时,区域、校际、教师之间,彼此的合作关系更紧密,跨区域教师将自己研发的精品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学习社区,实现学科学习资源优势互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与效益。

如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推荐区域教师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学习平台,选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粤教翔云、广州电视课堂的同步内容,整合线上优质课程及资源,形成适合本校本班学情的精品资源,用于线上教学、小组学习或学生自学,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素养培养。

以广州电视课堂中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12课时教学资源为例,每课时资源包括主课视频(25分钟)、答疑(6分钟)、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含阅读资源及链接)、习题、教学辅助音视频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同步学习,也可以免费下载使用。为帮助学生自学(或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合作学习),每课时设计提供了具体的学习辅助支架,包括但不限于时间轴示例、《物种起源》整本书思维导图示例、推介词示例、推介词写作支架(第1课时),筛选整合科普文信息的步骤、运用功能词和功能句划分文章层次示例、概念图支架与示例(第2课时),段落现象与事实、结论关系表格示例(第3课时),等等,以及各类评价量规。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资源和支架类型丰富多样,有纸质文本、电子文本、多媒体、网络资源、实物与模板,还有背景支架、范例支架、方法策略支架、问题支架、概念支架等。资源和支架的开发主体多元,有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协作等,有预设更有生成的过程性资源。丰富立体的资源支架,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益,也促进了语文素养课堂的真正转型。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在学习目标、反馈与评价、任务与情境、活动与推进、资源与支架等方面构建语文素养课堂,更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实施多元多维评价,创设智能化、人性化的学习空间,在立体交互的学习社区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素养培养,实现课程动态育人目标。

张春红: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中学语文教研员,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省、市课题4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

2013年首倡“立体语文”教学理念,主张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加以立体多维的情感熏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建构单元整体读写互动“234教学体系”,实现读写融通;教学突破时空,学习与生活关联,实现真实情境中的参与式学习;设计活动,立体多维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深度学习。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年第3期来啦!

目录

END

文章来源 |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年第3

转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