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田春侠名师工作室 ,作者田春侠名师工作室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我们暂时“摇不动”“推不动”“唤不醒”孩子的时候,请为孩子留下一扇窗,一扇希望的窗户。田春侠名师工作室将推出“我的教育水滴”活动,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将把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题记
立足生活教育 发展核心素养
漯河市第二实验中学 吴倩
初识陶行知先生是因他三颗糖的育人故事,后来在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时,看到他的教育格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就印在我脑海里了。近日,我捧起书细细品读蒋纯焦老师所著的《教育家陶行知研究》。在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我发现存在着丰富的核心素养元素。再从化学角度来看,又可以找到丰富的化学核心素养元素。因此,我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切入点,思考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众所周知,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我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一些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生活即教育”——面向实际生活,传授化学知识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先生常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而生活教育”。《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也指出“教育应以教学生学会生活为最终旨趣,知识教学作为育人的基本途径应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终极关怀”。化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也有化学,为此,我认为教师应大力应用生活化教学元素、教学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他们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也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改编或扩充一些内容,提出生活化的问题。
以水为例,生活中的水大多都是混合物,如河水、自来水、矿泉水,那什么样的水是纯净物呢?纯水,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实验室里常用到的水就是纯净物。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只有H2O的就是纯净物。水的化学式是怎么得到的?教材中通过模拟卡利斯尔的电解水的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已知101 kPa、0℃时,氢气的密度约为0.0899 g/L、氧气的密度约为1.429 g/L,据此可以计算出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约为1:8。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从而可以计算出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2:1,所以水的化学式为H2O。在这样依据生活中常见物质水展开的一系列问题中,学生巩固了物质分类的概念,挖掘了物质分类的本质,运用了质量守恒的思维,体会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联系生活的知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能动参与学习活动,并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学生也更乐于将新生成的学习经验应用于实际生活。可见,长期以如上思路进行教学,学生的身心素养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社会即学校”——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化学思维
陶行知先生认为即使用最先进的方法,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就好像在鸟笼里放些枝叶,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里面。“社会即学校”则不然。社会就是一所很大的学校,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能学到的知识,完全不亚于其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这表明,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对实际生活的关注,争取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手段,为同学们布置一系列恰到好处的实践任务。
在学习完酸碱盐知识后,我们可以以学生熟悉的苏打饼干为主题,通过展示其配料和成分表,来探究它的化学成分有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含有淀粉和碳酸盐?如何测定苏打饼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呢?吃苏打饼干能补钙吗?苏打饼干营养丰富,可以当做主食吗?吃苏打饼干可治疗胃酸过多吗?取一包苏打饼干,用研钵研碎成粉末,将粉末放入 200 mL烧杯中,用量筒倒入少量蒸馏水,搅拌,将溶液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固体2至3次;将洗涤液和残留固体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将碳酸钠转化成二氧化碳,再利用碱石灰增重求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苏打饼干营养丰富,但是缺乏维生素,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要走向社会。选取生活中的苏打饼干,让学生感知、体验从配料表和成分表中获取化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用化学思维去处理问题的意识与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发展。
“教学做合一”——鼓励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正如先生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应该含有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先生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相信人人是创造之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践行先生所强调的“六大解放”,即是解放他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给他一些空间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用有所学。
教师在平时,可以为同学们布置一些别出心裁的实践性作业,如用白醋清洗水壶中的水垢、检测食醋、可乐、矿泉水等的酸碱性、自制紫甘蓝酸碱指示剂并观察其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探秘生活垃圾在焚烧处理过程中如何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等等。通过这些作业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助力其身心素养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完善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是使用生活的力量创造和完善生活。先生对“学生”二字的释义:“学”,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是生活或者生存。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拥有高超的工艺去灵活处理复杂多变的“人”的工作。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宝藏。
作者简介
吴倩,201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任教期间曾获得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漯河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多次获校级“十佳青年教师”。不论是教学还是管理,我都相信慢工出细活,克服急躁的灌输,有爱的温暖和熏陶更能胜于客观、冷静的说教。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