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作业时间的研究表明,作业时间的长短,并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正相关,超过这样的时间,就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因此教师在科学预估作业时间的同时,在作业设计上,要遵循10分钟规则。
10分钟规则来源于美国的作业政策。美国的学校一直以“素质”和“快乐”为教育的核心,而相关的作业政策也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确定的。换言之,美国的作业政策,也经历了和我国一样的从繁重作业到“双减”的过程。
早在19世纪末,美国的家长和学生就曾就过长时间的作业进行反对,并声称作业是国家犯罪,为此开展了全国性的限制作业活动。1930年,美国儿童健康协会明确提出要禁止家庭作业。从1948年到1962年,全美仅有高中生有作业,且作业时间控制在每晚作业2小时之内,超过这一作业时间的学生从8%到23%。到了1972年,作业时间超过2小时的高中生仅剩不足10%。进入80年代,里根执政期间家庭作业有所增加,但效果并不大。进入21世纪初,虽然家庭作业更是被看作侵扰家庭、令儿童不堪重负、限制真正的学习,但考虑到作业的实际效果,美国教育界还是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依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就这样,10分钟作业原则出现了。
这个10分钟作业规则,是由全美家长教师联合会(National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和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认可推荐的。就是学生的作业,每一年级递增10分钟。如一年级学生的作业是10分钟,那么二年级学生的作业时间就是20分钟,也就是20分钟, 三年级就是30分钟,以此类推。
10分钟作业规则的提出,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众多研究,是考虑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专注力的前提下提出的。
家庭作业对于小学生的益处不大,不仅难以促进其学习,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引发焦虑、睡眠时间减少、厌学等不良作业情绪和反应。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和初、高中学生,则可以相当布置家庭作业。因为于这些学生而言,布置家庭作业还是相对有益的,而且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学习效果,发现不足和挖掘兴趣。当然,在遵循10分钟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遵循适量的原则。因此,“双减”政策下,基于以上原理,我国对作业时间做出明确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基于教育部以上关于中小学作业时间的规定,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体现作业的高质量,就要注意控制时间,为学生“减负”,促进学生的学习“增效”。
“双减”背景下,欲布置高质量作业,应根据“10分钟规则”进行作业设计。实际运用中,具体可以遵照如下三个原则进行作业布置:
一、低年级以活动代作业
针对小学低年级,尤其是1~2年级的学生,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基于不布置家庭作业,用相应的阅读等课外活动取代作业。
秋天到了,各种形状的树叶也随着秋季的到来变得五彩斑斓,有似火的枫叶,有金黄的银杏叶,当然,还有四季常青的冬青叶……看着这绚烂迷人的秋景,某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做叶贴画的实践作业。具体要求如下:
1.请家长带孩子走进大自然,采集各种树叶,并让孩子说说树叶的形状、颜色,还有是什么叶子。
2.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采集到的树叶,做一幅叶贴画,并为叶贴画起一个名字,写在画上。
3.请孩子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自己是如何做叶贴画的(说制作步骤)。
这一作业是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的。这样的作业,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极好的作用,也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基于相对的合适时间设计作业
每个学段的学生在作业时间上应该存在一个“相对的合适时间”,但是不同的学生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基于作业时间的科学控制,设计高质量的作业,除了要寻找学生共性的合适作业时间外,还要注意立足学生自主作业的时间进行作业设计,即让学生自主安排作业时间。这样设计作业的前提就是给学生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其自愿进行作业或者自己安排自己想做的作业。
某教师在教学完《四个太阳》一课后,布置了“根据自己的愿望为自己布置语文家庭作业”的作业。结果有的学生为自己布置的作业是背诵整篇课文;有的学生为自己布置的作业是想编几句诗,再写成一篇书法作品,挂在自己的房间里,请爸爸妈妈好好欣赏;有的学生给自己布置的作业是课文中的四个太阳画下来;有的学生给自己布置的作业是仿照课文,写几句话……总之,同学们各显神通,异常活跃,最后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但都是用心完成的作业,作业中看到了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基于时间而安排学生设计自主作业时,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布置中,避免用自己预设的作业内容填充满学生全部的课外作业时间,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作业时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补充适合自己的课外学习任务,从而间接达到提高作业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自我评价与反思,学会了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等。
当然了,在学生自主安排作业时,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作业,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作业时间,以此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果,满足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促成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三、基于学科冲突把控作业时间
无论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是初中和高中学生,面对的作业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而是两个以上的学科,因此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作业,保证作业用时的科学,还要注意考虑不同学科作业的时间协调。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回家作业时间的安排,应该是不同学科作业的有效协调,以避免造成学生的作业时间的增加,进而给学生造成压力,影响其完成作业的兴趣。
要保证各学科作业时间的协调,教师不妨采取一些机制或策略。比如在布置作业前,提前做功课,了解其他学科的作业时间,以免自己的作业设计将学生推入绝境。教师可以考虑每门学科每天学习的内容存在的差异,从本学科的特点入手,设计一些针对性强且用时少的作业,或者基于其他学科的作业时间和方式设计一些需要思考并操作的作业,以缓解因为作业时间过长而造成的压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做好协调,将每个学科当天的作业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科教师之间有效协调作业时间,使学生的作业整体时间达到科学、适度。
总之,作业时间是作业的一个敏感指标,但是作业时间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标,要设计高质量的作业,教师要基于作业的价值,立足于提升作业的质量、科学把握作业的难度,从而科学合理地预估和安排作业时间,有效做好作业时间的整体协同。
版权声明 | 内容源于《高质量作业设计的10个标准》,作者苏进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