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选题,让研究更扎实有效
李斩棘
河南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李斩棘.精准选题,让研究更扎实有效[J].小学语文教学,2013(18):24-28.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里提到了“幸福”,说明教师只要能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看待,以积极的心态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研究,就能够走到幸福的道路上来。我甚至还认为,如果老师们都能如他所言,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课题研究的话,到最后结题的时候,这种幸福的感觉是溢于言表的。
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从开始到结束需要经历选题、定题、申报、开题、阶段性研究和结题这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这期间,关注选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是做好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只有选题精准,符合教学实际,能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你的课题研究才会更扎实,更有效。
既然选题很重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那么,选定一个相对新颖的课题就显得特别关键了。就是这个选题,是当前老师们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就教师工作而言,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下课、改作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虽然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大家做起这些工作来,还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可一旦提到承担一个课题研究的时候,许多教师往往就会面露难色,感觉有一些难度了。
其实,就我的理解,课题就是问题,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并影响工作的问题。就“问题”的本质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就是人们感知、认识到的疑难和困惑。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令人怀疑的、难断是非的都是问题。如是,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课题就在身边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你能勇敢地面对现实,练就一个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头脑,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发现和确立一个恰当的研究课题也并非难事。
综上,教师会感觉选择课题不是很难了。但选择的课题是不是自己很感兴趣的,并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却也难说。虽然教育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但在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确实是选择课题最重要的一环。
一、课题来自于哪里
1.课题来源于教育热点中
什么是教育热点?就我们而言,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和语文教材。
(1)从新课标中选题。2011年是不寻常的一年,颁布了2011年版课标。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后,很多期刊,比如我们了解熟知的《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江西教育》《黑龙江教育》等都进行了专题研讨,都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2011年版课标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比如:三、四年级会写的字缩减了400个;增加了20篇背诵推荐篇目(1至6年级6篇,7至9年级14篇);书法教育强调“软硬兼修”等。我认为,课程标准有了变化,就需要我们去实践,从课程标准中找选题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在2011年版课标颁布以后,我曾经进行了新旧课标的对比研读,发现十年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版课标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改成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还发现这一提法曾出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次课标的修订,将它放到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可见是提高了要求。
为什么要提出“教科书编者”?为什么要在教材中加入教科书编者?为什么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怎么样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学习课标后就在头脑中产生了,这些产生的问题都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于是,我撰写了《在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中生成精彩》一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后来又经过深入的思考,细化了方法,又写了《与“教科书编者”有效对话从何入手》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之后,我就准备将这一“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思考与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课题研究。
由此可见,从课程标准中选题要选取有变化的地方,选取能出成果的内容,这样才能找到热点内容,做真实的课题研究。
(2)在对教材的研读中选题。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连教材都读不懂,就会使学生“误读、误解”文本,明显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这里就牵涉到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及对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能力。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产生很多问题,也会尝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很有效地发现研究的课题。
如,小学批注的问题,教材中是怎么体现的?我曾经进行过多个版本的对比,北师大版小语教材是从四年级开始要求批注的,可西师大版教材是从三年级就开始要求。我还发现,西师大版教材出现了专门的“批读课文”。批读课文是什么?批读课文该怎么教?于是我就有了自己的思考。2009年,我申报了河南省省级课题——《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批读课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整个研究过程扎实,研究论点有高度,角度有新意,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认可。
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我在告诉大家,我们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脑子,在教学中要有问题意识。
2.课题来源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
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这个范围很广,可以从教学实践成功的经验中选,也可以从失败的教训中找,还可以从教学的困惑处、教学的争议处选等。
在2012年第4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中,黑龙江省语委办的白金生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他提出:“小学课堂教学无效劳动的10种表现:零敲碎打的提问、繁琐无聊的对话、浅层庸俗的探究、形式主义的合作、有口无心的傻读、嘻嘻哈哈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课件、哗众取宠的板书、随心所欲的导语、絮叨没完的结语。”其实这每种无效的劳动,我们如果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发现的话,都可以变成课题来进行研究。
当然,课题研究的范围很多,比如还有班级管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学情分析研究等,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小之分,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题。我们在选题上一定要立足于我们的教学工作,立足于平时的积累,立足于个人的特点(特长),从小处着手,注意对日常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注意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关于课题的来源在海云老师的视频课程中也有详细讲解,欢迎点击此处加入视频课程,零基础学习做课题写论文,还赠书赠送大量课题资料。]
二、题目如何确定
总的来说,确定课题的一般方法是:第一步,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就是选题;第二步,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也就是拟提纲;第三步,根据实际,确定题目,也就是定题。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确立一个合适的课题研究题目,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个题目而已,其实它是对整个课题的简要规划。从题目上可以反映出研究者对整个课题研究目的、方向、内容、重点、方法等的整体把握。因此,题目的表述用语一定要准确、明白、具体,符合科学规范,还一定要高度概括,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和主要内容,恰当地揭示出课题名称与课题研究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是很准确、恰当,甚至语病百出,因而影响了课题的形象和质量,而不能立项。
1.题目存在的问题
(1)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含糊不清。如课题《关于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有益于增强教育事业心的研究》,从题目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与增强教育事业心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
(2)课题名称的外延太大。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从题目一看就知道课题研究的范围太大,无法操作。这么大的课题我想应该是教育部在这么多年进行课程改革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吧,我们老师还是知难而退的好。
再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个题目同时出现了两个研究,一个是“创新精神的研究”,一个是“实践能力的研究”,我们单单研究一种就很不容易了,这里出现了两个研究更是难上加难。这是课题研究的大忌。
(3)题目过长,啰唆。如《根据农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搞好农村中学评议教学工作的研究》,题目冗长啰唆,要点不突出。
(4)学科定位不准确。如《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我们在课题申报审核中发现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课题,这个课题从题目上来看既可以归类为语文学科,也可归类为心理健康学科,尤其是在翻看了内容之后,更会把它归类为心理健康学科,因为内容中基本就没有提及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定要紧扣教学,定准学科。
再如,《爱——教育之魂》,很显然,单单从题目上看,看不出应该属于什么学科,拿到了材料我们才发现是数学学科。但在看了具体内容后发现也与数学学科没有紧密关系,不知道应该把它归到哪个学科。所以,这种模棱两可的课题名称最好回避。
(5)课题名称不是方案设计名称,而是撰写论文的名称。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倒是挺不错的,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应做一下修改。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用这种结论性的口气。
2.修改合适的题目
当题目表述出现了问题,我们应该根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修改成为表述清晰的题目。那么该如何修改呢?
如《小学作文“日记”天天练研究》,从题目上来看,是作文还是日记?出现了研究范围不明确的毛病。若两者都天天练,又不现实。我们可以结合内容修改为《小学生日记天天练研究》。
3.课题题目的基本结构
课题题目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盖所要研究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检验研究者认识程度和思路的标志。在确定课题题目时,一定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代清楚。因此,我们给课题确定的题目要准确、规范、简洁、醒目。我们可以归纳出课题题目的基本结构是:研究范围+研究途径+研究结果(或状态)+研究,如《小学高年级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作为教师,我认为应该做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思、善于潜心研究的人,这样,课题的研究才能扎根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实实在在地教学,练就一个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头脑,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精准选择课题,才能将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关于课题选题的更多指导文章请您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查阅选题指导专题]。
本文来源:小学语文教学,2013(18):24-28.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