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植根于课堂的实证研究
——以陈静静老师的《佐贺的超级阿嬷》课例研究为例
田农
本文作者简介:黄建初 网名田农,上海市特级教师。从教30多年,专长普教科研的指导与研究,崇尚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致力于教师研究方法的探索。擅长叙事的行动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勇于挑战、勤于学习和善于反思是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担任名师工作室导师,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
陈静静老师发来她的文章《学习真的在这些孩子身上发生了——〈佐贺的超级阿嬷〉课例分析》,这是她对这节课的反思和分析,很有意义。我读了以后很有感触。
由这篇文章想到了教师做科研的话题。如果学会做课例研究,也是很好的选择。教师不必纠结于怎样选题、怎样实施研究等问题,就把自己的课堂作为研究场所,在学科教学中选择真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也可以做出有滋有味的研究来。
1
陈静静老师撰写的是一篇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以夹叙夹议的行文阐述了她开课的前前后后,然后得出了研究结论。这是实证研究在课堂里的实践,也是教师做研究的最基础、最有效的研究方式。
这不是一次随随便便的开课。对开什么课,研究什么,陈老师是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的。研究针对的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的,所以针对性非常强。把这节课的研究与现在惯常的那种所谓教学研究相比,很多所谓的研究课在上课之前对针对什么问题来开课,执教者未必心中有数,结果往往只是有数量而鲜有研究质量。
把日常的教学研究做成课例研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课例研究需要遵循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来做,有问题与假设,有方法与证据,也有结论与讨论。其实就是实证研究方法谱系中的一种研究。
关于问题与假设。
陈老师说,这些学生多数的认知能力并没有问题,他们在学业上的困难,多数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弱势、生存环境的不利造成了自卑甚至恐惧,这种对现有生存环境的不利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是学生学习逐渐陷入困境的原因。(注:这个分析是颇具功力的。)对这些学生来说,要让他们从自卑的、无助的、恐慌的内心环境中挣扎出来是首要的工作。于是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这节课上找到亲近感、存在感,让课上没有发言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进行长时间的培育,这节课应该不要着急,用最缓慢舒服的方式来进行,给这些孩子们以心理的安全感与愉悦感,让他们对上课不再恐惧。(注:这里的研究假设是,有心理安全感和愉悦感的课堂可以促进学习的发生。)
关于方法与证据。
陈老师创设了温馨的教室,以《佐贺的超级阿嬷》这篇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的文章作为学习材料。陈静静老师在选择什么课文上是有深思熟虑的。不是为了公开课好看而选择课文,说的直白一点,不是要让学生来配合教师的“表演”选择课文。
依据“学习共同体”倡导的理论与实践,她设计了教学方法,(一)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二)让学生充分阅读:至少10分钟不被打扰的独立阅读时间;(三)冲刺挑战性课题——给文章加合适的标题,并说明理由;(四)主要方法:倾听、倾听再倾听。
倾听是“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的重要原则。怎样使倾听产生,陈静静老师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怎样评判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完成,一直是我们做普教科研的一道坎。以往我们常常用教师教的怎样,作为评判的重要依据。殊不知,教师教的好与学生学得好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佐藤学教授运用课堂观察——尤其是运用自然观察来分析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是否合适,给我们极大的启示。陈静静老师的课上,有30多位教师参与了课堂观察,每个学生都有观察员在观察。而陈静静老师以佐藤学教授的嫡传弟子,把佐藤学教授的课堂研究方法带到浦东,这个研究工具的运用,使浦东的“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查阅更多课题研究专题文章。
陈静静老师的课例分析,以录像带分析和执教者所见所感来证明教学成效。证据来自课堂的“实然”,是一个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组成了学习的“交响乐”,这些证据出自课堂的实时实地,没有谁做刻意的造作。研究结论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
关于结论与讨论。
文章阐述了研究结论,共四条。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接纳和倾听每一个孩子,心理的安全是学习的前提;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链,引领学生不断向未知发起挑战;慢与快的辩证法核心是培育所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倾听能力。这些结论都来自这次研究的过程,有证据证明。
文章探讨了关于教学的快与慢的问题。
与一般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告诉给孩子的课堂相比,貌似这样的课堂速度比较慢。明明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掌握了就好了,为什么不直接讲清楚,而是一定要让学生再回到文本、再思考呢?诚然,知识的传递是重要的,但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习得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知道如何与文本对话,如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别人再深化自己的观点,如何去倾听、关照和尊重其他人,这正是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培育的核心素养。一味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减少或抹杀了学生自身真实的学习历程,他们的学习能力就很难获得长足的进步。这是切中时弊的研究结论。
文章也有讨论,以自我反思的形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接口”。
这节课中老师的牵引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但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他们逐渐能够通过同伴的互助解决冲刺挑战性问题的话,学生们的学习进程会非常快,对本文或者问题的理解也会非常深入,老师可以逐渐“隐退”,我看到倾听关系非常好的班级,往往并不需要老师的串联,学生之间会相互串联、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的。如果再进一步,学生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习惯,那些基础性的课题往往在课前就解决了,课上直接讨论冲刺挑战性课题,那么课上会更快地深入。欢迎老师们点击此处加入最全最系统的课题研究视频课程,手把手教你做课题写论文,还赠送大量课题资料。
2
课例研究是教育研究方法在课堂里的“微缩盆景”。做成一个好的课例研究需要经历教育研究的完整过程。学演戏需要学小品、学折子戏,学做研究从学会做课例研究开始,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刘良华教授认为,“教师研究与专家研究大同小异”,都需要有“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结论与讨论”。从对陈静静老师的课例分析可见,教师以自己之长开展课例研究,就是经历教育研究方法的历练。从研究中习得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我在和教师一起做研究的过程中,有教师对“过程与方法”和“资料与证据”这两个概念提出了疑问。我想到了用“方法与证据”可能更妥帖,把“过程与方法”和“资料与证据”统整起来合二为一,以“方法与证据”命名。这样省略了过程和资料。实际上,每一项研究总会有过程。资料隐含在证据之中。
如此,则以“问题与假设、方法与证据、结论与讨论”来概括研究的“大同”也是一种解说。在充分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后,形成研究假设,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作为证据,证明设定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是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表述,简单明了,清晰可行。从科学的行动研究角度看,把教改实验朝着实验研究的道路上靠,是提高行动研究水平的好办法。
我们正在实施的“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已经开设了几十节研究课,可是如陈静静老师这样写成课例分析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对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什么还有点模糊。之所以模糊是因为对问题缺少深刻的认识。惯常的教研活动以没有研究主题的为多,也麻痹了我们的神经。二是怎样撰写一篇像模像样的课例分析,还缺少范例可学。虽然教师培训有涉及课例研究撰写的课程,但是还不多。三是报刊杂志崇尚“论文”文体的文章,职称评审以论文文体为上,排斥叙事的文章,对叙事的课例分析有点不以为然。这也阻碍了教师做课例研究、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积极性的提高。殊不知,文体本身没有高下之分。
刘良华教授倡导撰写“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我认为《佐贺的超级阿嬷》这篇课例分析可以归入“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
为什么我们在有了那种规范的研究报告以外,还需要有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刘良华教授指出:教育领域中的人(学生、教师)的情感“体验”很难被调查被实验,于是,叙事研究凭借其“描述”(尤其是诗化的语言)而直抵人性的深处并因此而给读者带来人性的共鸣与感动。
我的研究结论是,教师的经验镶嵌在教育情景之中,如果脱离了教育情景谈教学经验,那些所谓的对教育规律认识只是一片“浮云”,可能一文不值。就像如果没有对南汇五中的学生和《佐贺的超级外婆》有清晰的陈述,如果没有教学过程和结果的陈述,陈静静老师的四条研究结论我们很难产生有“共情”的分享。
教师的课例研究最后形成的本文叫什么?这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陈静静老师用了“课例分析”。我在撰写教师培训教材时,用了“课例研究报告”一词。我觉得教师做了一次完整的课例研究以后,形成的研究文字可以以“研究报告”命名。这样的文章已经具备了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
3
实证研究已经引起学界的重视。华东师大等一批高校和32本教育杂志共同发布了“实证研究行动宣言”。这是中国学界对过往研究的反思与觉醒,是对新时期教育研究方向的指引。
浦东作为一块改革开放的热土,如何走出以往研究的高原期,走向实证研究的康庄大道,是颇有研究和实践的话题。浦东原有的经验有,网格式的管理、蹲点式的指导、实践式的培训。在当今的时代,如何扬弃过时的方式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方法,扎根教育实践的土壤,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走实证研究的道路,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引领浦东教育发展的智慧库,我们还有很长、很艰辛的路要走。从这个角度看,陈静静老师走进课堂以《佐贺的超级外婆》语文课教学研究开启了一股先风,在教师做课例研究方面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与教育科研界的同行说起课例研究,他们会与我谈论起二期课改初期曾经在上海风行的教师“行动教育”“三阶段两反思”的课例研究。与朋友们谈起“课堂观察”,他们马上说到华师大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一书。因为我们是同行朋友比较熟,说话就比较坦直。他们的意思我懂,言下之意是课例研究、课堂观察不是早已有之吗?还能够折腾出什么新花样?
没有实践的经历,很难体会佐藤学教授研究成果的精髓。没有在课堂里和教师们一起摸爬滚打的实践,也很难体会“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的不一般。
课堂观察在经历了关注教师的教以后,转向了观察学生的学,这是浦东“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团队在诸多教改实验方法中的理智选择。课例研究在经历了“教师行动教育”、行动研究的课例以后,我们选择了基于教育研究基本方法的课例研究,把“问题与假设、方法与证据、结论与讨论”植入课例研究,使科学的行动研究与科学的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复合式研究”走进浦东的课堂。陈静静老师的课例研究与一批教师的课例研究形成了一个课例研究群,这些课例研究报告一旦形成气候,得到领导、学者的认同和推广,得到《浦东教育》《浦东教育研究》等杂志的青睐,会成为雨后春笋在浦东拔地而起。这是何乐不为的好事,值得更多的人关注并践行。
与那些课程开发研究、德育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教师培训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相比,课例研究(含课堂观察)更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更易于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也就更易于上手,不会化很多时间和精力,增加额外的负担。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场所,实践是教师智慧产生的土壤。
课堂因为太日常、太家常,以致于我们说起课堂教学,好像在研究课题中不新颖不新鲜,有点“土”。常常被“不惜一顾”,丢弃在一边。殊不知,真正能够走进课堂做研究的人,堪为“勇士”,是有挑战自己的勇气和毅力的人。
对教师来说,做一个好的课例研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要有理论视角。陈静静老师在分析课例研究的主题时,是有自己的理论视角的。如果教师不能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视角,那么面对一堆问题,还难以确定主题。当研究资料呈现在研究者面前时,做什么视角(框架)下的分析,常常会束手无策。这是考量教师的理论功底的地方。欢迎老师们关注微信公众号小课题研究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理论视角何处来?非阅读不可。一些走进研究还得心应手的教师在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时,都说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理论阅读,一段时间集中研读了一批教育理论书籍,以此有了视角的多元、多样,看问题时会深邃,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深处。
刘良华教授的新著《教育研究方法》在书的封面上印着“走向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既是对教师的忠告,也是他的研究感悟的精确表达。
陈静静老师做了一次有挑战的课例研究,把研究主题聚焦在“学习有没有真正发生”上,堪称是一次既深刻又有新意的研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没有真正发生,这是教育生产力极度浪费的严重弊端,背后还隐含着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对课改,对教师的培训、研究怎么看的重大教育哲学命题。
教师做研究怎样以小见大,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课例研究来,陈静静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值得学习。
本文来源:行走拓宽世界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