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六下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

2023/3/13 9:23:57  阅读:175 发布者:

一、这一单元属于什么任务群?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统编教材共8个习作单元,这是最后一次。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读新课程标准,可以知道新教材肯定是按照六大学习任务群来编写的,像专门的习作单元,肯定是没有了。

这一单元有两篇课文,一是朱自清的《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二是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自传体小说《务虚笔记》);二篇例文,一是何紫《别了,语文课》(主要写了以前不喜欢语文课的“我”,因为即将离开祖国,忽然喜欢上了语文课,在最后一节语文课上,接过老师和同学送的书,感动不已,决心把中文自修好。借助文旁的批注,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精选事例表达心情变化和穿插心情独白的写法),一是肖复兴的《阳光的两种用法》(全文以“老阳儿”为情感主线,贯穿全文。选取母亲冬天用“老阳儿”晒被子、毕大妈夏天用“老阳儿”晒洗澡水两个具体事例组织文章,体现了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表达了对像她们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颂,以及对“庸常而艰辛的琐碎日子”的赞美。借助文旁的批注,启发学生可以围绕主线,选择合适的事例组织文章,抒发情感);还有在“交流平台”中谈了两篇课文写到的真情实感;还有在“初试身手”中认识不同的心情,对身边事物的感受描写是不同的;最后是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写一种自己真实的感受。

这一单元,可以作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二、单元真实学习情境

时光匆匆,转眼已临近毕业。整理六年来的影集,与伙伴分享光影中的发现。诵读朱自清笔下的匆匆之情,感受时间流逝,记录自己对时光的独特感受。阅读同龄伙伴记忆中的盼、告别语文时的懊悔,发现充满智慧的生活态度带来的温暖与美好,像作家一样,记下自己六年小学生活中独特感触,把匆匆六年永远留在自己心里,滋养未来成长之路。

三、单元主题

匆匆,那六年

四、单元教学要求

1.会写“藏、挪”等20个字,会写“确实、空虚”等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匆匆》。了解《匆匆》《那个星期天》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凭借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比较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4.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方法写话。

5.选择合适的内容,把感受最深的事写具体,能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这一单元的教法简介

这一单元怎么教?我仍然以“先写后教”的思维来教。

第一课时 写起来

即用第54页教材写起来。

怎么写?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不需要过多引导。都六年级了,如果看了这页教材,还不能下手写起来,还需要我们指导后再写,说明前几年的习作教学没有任何成功而言。

教材给学生提供两类共14种感受,一类是:畅快、欣喜若狂、激动、欣慰、感动、归心似箭、盼望;一类是:惧怕、愤怒、沮丧、愧疚、难过、忐忑不安、追悔莫及。教材写得非常明确,只能选择一种印象最深的感受来写。

我读教材,我把第一类感受称为“天堂型真情实感体验”,把第二类感受称为“地狱型真情实感体验”。我知道这是不精准的,但这是可以让学生有独特认识的。教材把两类用不同颜色区分的,中间有一条线分开。这条线是什么意思?你在天堂里,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很容易进入地狱;你入地狱了,如果还能做好事,可以重新进天堂。天堂与地狱就是一线隔开的。其实天堂里,还可以写很多很多情感体验的词,地狱里,同样还可以写很多很多情感体验的词。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不要受其限制,自己去想,也不一定只写某一种,可以混合着写。

时间:一节课,完成草稿。

完成草稿,自主进行第一次修改,然后誊写。

【学生初稿,会出现哪些问题呢?一是肯定有不少学生用“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章题目,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二是虚假的、套路式真情实感,肯定会出现不少这样的文章;三是文章中的人物选择及所做的事,有可能又集中在雨中送伞,生病送医院等上,也就是千篇一律的情况,肯定很多……】

第二课时 我的文章里有创造吗?

用《阳光的两种用法》来教。

这是肖复兴的文章。课堂上,让学生读两三遍。

一看题目,好像是说明文的感觉,一读文章,却是童年的回忆,读完文章,里面写到了两个母亲的智慧。一是我的母亲“把老阳儿叠起来”一句老家话,让我感到了什么是新鲜,让我感觉到母亲独有的智慧;二是街坊毕大妈,“溶解了阳光的水变暖”,但母亲说“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让作者佩服了母亲用词的准确和生动。这篇例文,独特之处就是让我们认识了开门七件事太普通了,其实少了一件,谁都有的一件——老阳儿。

我读过不少肖复兴先生的书,挺喜欢的。因为在他的文章里能找到很多创造。

如何引导学生用这篇文章来修改作文?就是在你的文章中能否找到“创造”。创造都是有情感的。敢于书写创造,记录家人的一些创造,情感问题就会自然而生。

第三、四课时

用两课时教学《那个星期天》。

为什么要先教《阳光的两种用法》《那个星期天》,因为这两篇是写母亲的。这一次习作,肯定有不少学生写的是母亲,先让这批学生学着改起来。当然没有写的同学,也可以重新写写母亲。

《那个星期天》,这是史铁生的作品,是选自《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所以是使用第一人称来写的。这部长篇小说入选了改革开放40周年最有影响力的小说,足以证明,这部小说的价值。另外,这是一部半自传体作品。从“务虚”来看,这篇课文有虚构在里面,老师不要当成真的来教。因为是小说,所以应该用小说的思维来看来教这篇课文。史铁生的这部小说的特点是: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好读、有伤感,让人有领悟。以此看这篇课文,真的如此。“我”的第一次盼望是星期天出去玩,母亲答应了,但母亲从早到晚,做了一件又一件事,结果呢?我的盼望变成失望,真是伤感。读这篇文章,边读边让学生理一理这一天做了哪些事,每件事大概用了多长时间。这是小说,母亲真的这一天做那么多事吗?真的不能带我出去玩吗?请不要相信这是真的,但因为用第一人称来写,让我们感觉到了真。这就是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能逼着读者相信这是真的。

这篇文章很长,给我们的写作智慧有哪些呢?一是这是写的盼望,盼望是一种美好,但一天下来,美好变了。这种变,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问,一个一个答完成的。如果你写文章,敢用这样的问问答答,真情实感就从中表露出来了。另外,写作文体问题,这是小说,母亲答应带我去玩,但一天总是在做事,总是在推着,看似是真实的,其实是虚构的,这种虚构就是创作,即,把母亲做的事,集中在一天,以“第一次盼望”为中心词,设置结局没有去成,小说创作就是这样的思路。如果你想学史铁生这样写作,认为这样写比自己的原稿好多了,那就不妨重新写一写。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没有对话句,都是作者跟自己说。《那个星期天》是小说,就不一样了,这篇文章我与母亲有很多很多对话,但绝大多数没有使用双引号,这种写法,很少见!但整篇文章只用了一次母亲的直接说话句,即——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仔细品读这句说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第一次盼望破灭,“我”会接受这个道歉吗?母亲连续说“对不起”,这里面藏着什么情感?这就告诉学生,文中出现对话句,不要有很多,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能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第五课时 一篇儿童小说

为什么用例文《别了,语文课》来教?因为这篇例文是写老师和同学,当然里面也写到父亲。班级里,肯定有不少学生写老师、同学的。与这篇例文比一比,从中找到写作智慧来修改自己的文章。

《别了,语文课》,香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何紫的作品。这是儿童小说。“儿童小说”是一种体裁。可惜教材没有告诉我们。既然是小说,这里面肯定会有虚构的地方。有人会问,真实都写不完,为何要虚构呢?因为有了虚构,你读起来会感觉更加真实,更加紧凑,更加有文学性,更有美感,更有艺术性。

这篇文章很长。我遇到这样的长课文,我会告诉学生,该停止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文章了,向这些作家学习,看看如何把自己的文字写长。

《别了,语文课》,看题目,是何情感,一读就明白。写了一堂自己从来没有过的奇怪的一堂中文课,写得很简单写的。但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放学回家的事,读张先生送的书,问爸爸移民到国外还能学中文吗,爸爸的回答让他吓了一跳,然后开始温习当天中文课并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月学中文的时间,难过了。接下来写一个月的语文学习情况,默写达到了一百分,写到刚刚喜欢上语文却要离开了,哭了;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同学们送礼物,接着简单写最后一次上语文课,写了老师送书,老师的嘱咐。最后写了自己对老师同学的感恩以及自己的想法。

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是什么?一是题目就能表现出真实情感。二是重点选择不要面面俱到,比如写最后一次课,肯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语,但作者只选择了老师说的话。三是《别了,语文课》,写的不是一节语文课,写了多节,时间跨度一个月,作者却能选择几个时间点,清楚地写出每个点发生的特别事。同学们这次习作,肯定写的时间都是较短的,用一个月的事来写某一种情感的,肯定没有。这一点值得同学们去学。

第六、七课时 淡淡的真实哀愁

用两节课学《匆匆》,这是一篇散文诗,这篇文章才600多字,作者抓住生活中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物象,寄于情,发发议论,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这篇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情感,从写作背景来看,透露出了作者心中的不平。

这一课还有一个片断写话训练,就是依照第三段来写。我读了几遍才想到仿什么呢?是不是如作者那样如此这般的写写一天?这样的片断习作有多少用呢?课堂上我不会用这一习作训练,因为没有必要。

这篇文章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写作智慧?一篇文章出现多个问句,也就是一连连串的问句,应该引起我们从写作角度来思考。为什么要问?人不懂才问,这就是真情实感。不懂装懂的人,永远不会去问;爱慕虚荣的人,永远不会去问;不会思考的人,也不会去问;爱面子的人,同样不会去问。如果我们的学生文章中缺少“问”,不妨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下,看看文章中能否增加一些问题呢?本单元四篇文章,有三篇文章中有“问”有“答”。这种写法,要重点用起来。

这篇文章用的修辞很多,有类叠、排比、设问、比喻、夸张、拟人、反复、呼告等。我原以为,习作单元没有背诵任务,没有想到《匆匆》一课需要背诵。建议以后取消这篇课文的背诵吧。

另外,本次学生习作,肯定不会写散文诗。什么是散文诗,如何用散文诗的方式写真情实感?这是需要教的,这是真正能改变学生的写作智慧。另外,朱自清的这篇文章首尾出现了相同内容的句子,这种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用一用。

第八课时 再次修改并誊写作品

利用“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中的内容,对本次习作做一次总述性引领,讲怎么才能做到有真情实感,此心情与景相对应的写法,以此再次修改习作。正式誊写,将习作变成作品。

六、本单元活动设计举例

活动一:感悟作家“匆匆”影像的情意

凭借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是用具体化的方法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补充朱自清的生平和主要成就,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时间发出如此感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受,仿照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下来。

1.猜猜谜语,把住时光

1)出示谜语:

①日日寺前空守门。

②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最长又最短,最珍贵又最容易被人忽略。

2)两则谜语的谜底都是“时间”。说说自己对“时间”的理解。

2.揭示课题,体会匆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对比“匆忙”一词,体会“匆匆”表达的时间流逝更迅速,指非常匆忙。

3.朗读叠词,理解匆匆

1)出示叠词:渐渐 默默  斜斜 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茫茫然   轻轻悄悄 伶伶俐俐

提示:注意叠词中读音的变化,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2)朗读带有叠词的句子,体会叠词让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3)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问句,借助问句梳理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

4.摄取影像,感悟匆匆

1)回首“八千多日子”

①圈画影像。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的三个影像:“一滴水”“轻烟”“薄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把抽象的时间概念,采用具体化的写作手法描写为这三个影像。其次,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三个影像中隐含着的作者未直白表达的情感。

②仿写句子。写一写在你心中,溜走的八千多日子像什么。

2)反思“一个日子”

①说一说。作者在“一个日子”里做了哪些事?

②议一议。作者为什么写的都是这些平常至极、每天都在做的小事?

要点:作者正是通过一天中司空见惯、毫不起眼的小事的描写,表达时间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无声无息地流逝。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时间流逝的习以为常。

③想一想。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光写得形象可感?

要点: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写作手法,结合具体事情,使用动词“跨过”“飞走”“溜走”“闪过”,把时间的流逝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

3)凝望时间里的“人”

①查找资料。梳理朱自清在写下此文前的经历和成就,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出示。

②小组讨论。在这些时光中,朱自清并不是真的无所作为,但为什么还感到苦闷和彷徨?

要点:这正是因为他有更高和更大的追求,他想要和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才会觉得时光匆匆,时不我待。

5.关注表达,体会写法

①小组讨论:时间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提示:首先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和苦闷是真实的;其次,选用了一些小事,感觉真实又贴切;最后运用比喻等写作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可感。全文作者直抒胸臆,情感的表达直接而又强烈。

②试着运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6.捕捉感触,记录匆匆

结合在本文中学到的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选取一些小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活动二 找寻光线和声音里的“盼”

1.朗读词语,发现时间的痕迹

1)正确朗读词语。明媚 沉郁 缥缈 消逝  荒凉 漫长而急遽 孤独而惆怅

2)找到其中和心情有关的词语,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发现这组词语都是直接描写光线的。

3)画出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联系上面的词组,引导学生发现光线的变化就是时间的变化。

2.默读课文,画出“我”的心电图

1)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从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和借助具体的人、事、景物抒发情感的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可以联系自身经验,推测作者的当时的情感。

3.想象画面,感受“我”内心的“盼”

1)找出“声音”。先画出文中“我”和母亲的对话,联系上下文,还原语境,想象画面。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些表达相同意思的语言反复出现。

要点:“我”一次次满含期待的询问,体现了“我”对母亲要“带我出去”的期盼、焦急和逐渐失望。

2)发现“举动”。朗读描写“我”举动的句子,圈出句子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词语,如“想象”“一声不吭”,体会其中隐藏的情感。

3)说出“细节”。找出文中其它反复出现的细节,读一读,说一说其中暗含的情感。

4.回忆经历,写出那时的心情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读句子,说一说句子中传递的不同情感。小结:情感可以通过对周围事、景的描写表达出来,这是一种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

2)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择一个情境,把当时的情感借助周围的人、事或景物表达出来。

3)全班交流,自主修改。

5.比较阅读,发现文章的异同

1)文章对比明异同

《匆匆》《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要点:《匆匆》运用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把抽象的时间形象化,让我们觉得时间的流逝真实可感。此外,还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抒胸臆,情感的表达直接而强烈。《那个星期天》则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是间接抒情。

(2)拓展阅读固方法

写作文时,如何自然流露真情实感呢?拓展阅读赵丽红《愿你的枝头长出真的叶子》(节选),交流阅读感受。

提示:无论是直抒情感,还是间接表达情感,都需要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努力运用,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的语言。

6.小试身手,书写不同感受

(1)诵读写月诗句,理解借景抒情。

小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的事物感受也会有不同。

(2)浏览“初试身手”,体会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你又从那里体会到的?

要点:心情好:花儿微笑,鸟儿欢唱。

心情不好:天灰蒙蒙,花儿耷拉着脑袋,鸟儿喳喳讥笑。

(3)牛刀小试。从以下几个环境中,任选一两个自己熟悉的,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①同桌交流:说说选择的环境,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哪些熟悉的景物能表达心情。

②集体交流,画思维导图。

③起草片段,合作交流,评比推荐。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