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晴雨表。无论教学改革到哪里,好课都是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那么,我们该追求怎样的好课呢?好课风格各异,但都离不开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真实收获。而要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必须注重语文教学的实在性、灵动感和尊重度。
好课,要实在
强调语文教学的实在性,是在强调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要求我们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厘清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要真教真学,呈现语文的原生态和学习的真实过程,贴近生活,紧扣文本,避免凌空蹈虚。
1.实在,要立足语言学习与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训练,学会感知、理解与运用语言。2022版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教育具有多重功能,但根本前提是学生必须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正如倪文锦教授所说,“离开了这个基础或条件,语文课程的任何功能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好课尤其如此。
梁衡先生的游记《壶口瀑布》是他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他对黄河精神的理解,但我们不能因此脱离文本语言大谈特谈黄河的前世今生、黄河厚重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这里连续使用“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急坠过程,突然性、惊险状和力量感尽在其中,适当的反复又能形成独特的音节效果。沉浸语言之中,细加揣摩感悟,我们才能体悟出绝境处的突破,感受到遇强则抗、宁死不服、勇往直前的黄河性格,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征与壶口瀑布景物特征之间的某种“相似”“相通”才能更加深刻地植入心中。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但教学不能因此设计成“珍惜时间”的班会课。文章题为《匆匆》,却非“匆匆”之作。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是怎样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的?破译作者写时间的语言密码,训练学生语感,在清秀隽永、纯朴简练的散文语言中感悟深刻的生命意蕴,才是本课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实在,就是要记住我们教的是母语,记住母语学习的特点,记住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用温儒敏先生的话来说,“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来”。
2.实在,要实实在在地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语文教学既然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那么上课时最令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钱梦龙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这种思考,实质是在提醒我们:
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必须有效落实以听说读写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语文学习的功效是长期的,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脱离听说读写训练而能立竿见影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之本,必须贯穿于学习语文的全过程,只有将听说读写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读好每句话,写正每个字,语文学习才真正落实。
《壶口瀑布》中瀑布的磅礴气势以及黄河水的雄浑壮美、跌宕多姿不应是借助视频资料播放而传递给学生的,非朗读、细品不能得其妙。《荷塘月色》诗一般美的意境,《秋天的怀念》中的母子深情,也不应是因为某首歌曲或者几张摄影
而走进学生心田的。
当下,“语文学科的学习提倡核心素养,提倡跨媒介学习,提倡任务驱动,都没有错,但核心素养也好,任务驱动也好,项目学习也好,跨媒介学习也好,最后的指向仍然是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没有实在具体的听说读写,核心素养、任务驱动、项目学习、跨媒介学习都是空谈”,黄厚江老师如是说。
很多老师注意到“活动”“情境”“任务”等词,却忽视了背后的指向和目的,看不出或者难以看出它们和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间的关联,离开了语文教育应求之“实”,一味为活动而活动,为情境而情境,为任务而任务,脱离听说读写,课堂摆尽花架子,致使教学走偏、语文失味,语文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也就无从说起。
叶圣陶先生曾为福州一中题辞:“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穷本然,化践履,才有“左右逢源”的希望。怎么化为践履?扎根于踏实的读写听说训练,力戒凌虚蹈空的浮华,如钱梦龙老师所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
好课,要灵动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保证语文课纯净的质地、专业的特质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因灵动而保持其独特的魅力,也让学生因灵动的课堂而发生真实的、投入的学习。灵动,在务实的基础上,努力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会迁移和转化,从而达到真实的“发展”。
1.灵动,是出其不意
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多强调教学结构的严谨与细密、教学步骤的清晰与有序,教学流程的设计也呈饱和封闭状,模式化特点明显。每堂语文课,几乎都是按照如“整体感知—重点突破—语言赏析—主题拓展”般的序列推进,学生也因熟悉“招数”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出其不意,就是基于学情背景与学习进程而换个节奏,打破常规。
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学生初读就知道作者是在托物言志,教师就以“人间草木万千,为何偏偏托紫藤萝来言志”这一“问”来投石问路,单刀直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再如教学《壶口瀑布》,没有按照游记教学的常用模式“所至—所见—所感”去推进教学,而是紧紧抓住“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中的“专选”一词,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专选”的妙处,于不疑处激疑,在忽略处激思,出奇制胜,很快就把学生卷入游记的再次阅读中。
2.灵动,是曲径通幽
文似看山不喜平,很多语文教学名师,课堂教学忌讳直来直去,而是留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拐几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正是激活课堂、深化思维的用力处。如钱梦龙先生著名的“曲问”“深题浅问”,宁鸿彬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的理性导引等,都给当下的课堂教学以很好的启发,值得老师们深思和学习。
如大家熟悉的钱梦龙老师的经典课例《愚公移山》,同样学习“年且九十”一句,传统教法是“串讲”“直译”,钱老师的教法则是“曲问”,通过“愚公几岁了”一问,让学生发现“且”字该做“将近”解。“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说:“他没有爸爸!”学生由此深刻理解了“孀妻”“遗男”的意思。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投石击破水底天,教师教法灵活,学生学有兴趣。经常这样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很有好处。
当然,问宜“曲”,不等于问必“曲”。我们需要的是从中得以借鉴,来提升提问的艺术,不要使课堂教学停留在知识层面的复述和记忆性的低层次提问上,止于浅层化、碎片化的教学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以及激活他们的思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曲问讲艺术,环节设置同样要有智慧,要学会另辟蹊径,另设角度。新课标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其实也是换个角度教学,激活课堂,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积极体验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曲径寻幽最后抵达学习的高境界。
2021年全国“四方杯”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苗新坤老师教学古诗《春望》,在学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设置了“猜鸟”这一情境:“老师好奇,大家在说到鸟的时候,想象如此生动,那这鸟是什么鸟呢?”创设阅读情境,触动生命体验,学生很快以沉浸式的姿态进入诗歌的想象空间,通过对“麻雀”“鸳鸯”“喜鹊”“鸽子”等各种“鸟”可能经历的“恨别”去揣摩“惊心”之感,在亲历、体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能力。
3.灵动,是信手拈来
好课从来都不是静态预设的,课堂因灵而活,因活而动。灵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要善于在预设外的教学细节中捕捉到最具生命力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及时点化,使课堂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苗新坤老师教学《春望》,课至尾声,发现课题没有板书,很机智地问学生:“老师真粗心,诗题目都没写。大家说说看,老师该用哪种颜色来写。”学生很有兴趣地参与到粉笔的颜色的选择中,有的说“白色,最普通的颜色,意味着最普通的安定生活才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有的说“红色,战火四起,血流成河,红色也代表诗人赤诚的心”,有的说“绿色,悲痛中仍有希望”,等等,如此学生对《春望》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教室窗外的蓝天绿树在名师课堂里常化为精彩一笔,这样的例子很多。举重若轻,左右逢源,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智慧,教师要把文本与生活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讲求新旧知识勾连和内外知识交融,要积极去唤醒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好课的背后是尊重
罗素曾说:“教学艺术是熔铸着知识、智慧、人格的真实表演。”教学的实在与灵动,其基石都是尊重。教学实在,是对语文、语文教学规律和性质的尊重,是对母语学习的尊重,是对教材和文本的尊重。教学灵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尊重,对学生学习的尊重,对自我语文生命的尊重,更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尊重。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生命是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实施教育教学,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
好的语文课堂不是纯粹知识技能传授的课堂,而是指向学生生命自觉和自我超越的课堂,始于尊重,也成于尊重。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心中有语文,眼里有学生,这样的老师才能成就好课,才能让学生真实地收获学习的进步。
语文教学,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和方法,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养成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2019年全国“四方杯”教学大赛示范教学《一棵小桃树》,我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来帮助作者表达对小桃树的感情,同学们纷纷发言,“谢”“爱”“怜”“念”“愧”等字各得其意。我注意到角落里的一位女同学,她站起来沉默了一会儿,惭愧地说“我没想好”。我及时抓住这句“我没想好”,鼓励她从四个字中选择一个字,女生思考后用一个“好”字来表达对小桃树的赞美之情,为自己赢得一片掌声,课堂学习也更加自信、更加投入。
尊重,就是多给学生送去信任和等待,善于发现和赏识学生在课堂上所闪现的灵性,在严与爱中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9年全国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研讨会,我教《外国诗二首》,其中《未选择的路》最后一节,问学生哪个词最有味道。我原来是想从“叹息”入手,走进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人也许并不十分懊悔自己的选择,但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想起那条未选择的路。生活的无奈就在于我们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只能徒留一声轻轻的叹息。可我没想到学生们自有更多的选择,如“路”,如“选择”,如“决定”,而且每个词语都能指向诗歌的某种深沉意蕴,都能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阐释出其中的哲理内容。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体验,诗歌内涵的开放性,才因此让每个真诚的读者都能找到共鸣和慰藉,真正做到“能说会道”,语文学习也因此更有实效。
课堂如镜,实在、灵动和尊重,既是对好课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学这面通达灵魂的镜子面前,我们只有真正审视自己,质疑自己,找到滋养心灵的养料和继续前行的原动力,全方位地砥砺和修炼自己,我们才能走向好课,走向真正的教学。
来源 | 摘自《星教师》2022年第5期杂志“上好一堂课”,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作者 | 肖培东(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