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祖庆说 ,作者种豆南山下
让阅读指向生活,让阅读回归生活
——读《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
广东 罗学芬
今年寒假,先后阅读完祖庆老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从课堂到课程》《小学生萧红读本》等书,发现祖庆老师很有“法”:他是一位非常全面的特级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做课程设计;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无论是整本书阅读,还是儿童创意写作……祖庆老师都能用课例加上理论,深入简出地让读者明白: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
他的书,图、表、文结合,并适时恰当引入前人或者名家的理论,专业视野开阔,系统读起来,无论是初入职,还是骨干型,甚至更高层次的教师,都能从中产生思考,并有所收获。
下面,我重点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及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首篇非连续性文本,谈谈对祖庆老师和戴一苗老师共同编著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细读后的思考。
一、关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包括非连续性文本定义、定位、资源开发、常用阅读策略等。“中”,包括非连续性文本怎样教?“下”,包括测评习题举例。
1.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是什么?书中举了例子,并给了学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
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图文结合和纯文本两类。后者,不同来源的文本可以彼此独立,还可以互相矛盾,只要是指向某一主题,能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非连续性文本”可以是以单一的图表出呈现,可以是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是多形态文本集群呈现。它不仅是“形式上的‘非连续性’,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它不再传递单一信息,而将复合信息通过一种全新形式聚合到一起,呈现更丰富完整的时空”(序言《跨界与整合》第二自然段第3句)。
2. 为什么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书中结合国际阅读测试、“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等进行分析,并对比了国外教科书与香港、内地教科书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加大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比重,以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能力。同时,总结出目前国际阅读测评的走势: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并重;加强“非连续性”和“混合类”文本阅读。
“非连续文本”研究的是生活,即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相连。而我们的教材通常侧重于文学类作品居多,注重文学审美阅读,对于“工具性”的强调不够,说明文、应用文、图表类文章在语文教材中的比重偏小。日常教学中,因为教材的有所偏重,加上有的老师自己的喜好,对文学类作品详细讲解,对于其他的说明文、应用文图表类文章,要不学生自己阅读,要不单纯为着做题的需要而带着学生了解。殊不知,“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才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标的要求——“实践”,从而,让阅读指向生活,也让阅读回归生活。
二、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4月发布,“生活化”“情境化”“任务化”的教学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旋律。我手里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是一本2017年2月第1版,2020年1月第6次印刷的的书。可以说,这本书似乎已经具备了前瞻性。
1. 《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强调: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环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下面用表格摘录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学段 | 学习要求 |
第一学段 | (3)在革命遗址、博物馆、公园、剧场、车站、书店、超市、银行等社会场所中,学习认识有关标牌、图示、说明书等,了解公共生活规则,学会有礼貌地交流。 |
第二学段 | (2)学习用日记、观察手记,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 |
第三学段 | (2)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世界,走进社会,阅读参观访问记、考察报告、科技说明文、科学家小传等文本;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 |
第四学段 | (1)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 (3)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 |
从上述表格看出,在“社会场所”中,学习认识“标牌、图示、说明书等”,就是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便是走出校门,走出教材,“寻找新鲜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阅读这些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触碰到的材料,增强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不仅阅读文学类的作品,陶冶性情,还要阅读那些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实用性的文本,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第24页)。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的《序言》中说,“非连续性文本”的“跨界整合文本”,实质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紧密联系,翻开《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34页: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可以说,《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一书,紧紧围绕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并适当融合“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做研究。
2.《课标》中的其他内容
本书中第7页,引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板块“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第5点:“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段要求”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第5条第2句完全相同,只是后者增加了第三句话:“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18个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相衔接)。《课程标准(2011年版、2022年版)》第四学段都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略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
教学中,教师需落实《课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用文的训练,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训练。
三、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1.教材中的“首次”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0课《金字塔》,首次编排了非连续性文本。研读发现:本文选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散文《金字塔夕照》;一篇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文章整体上也构成了一个非连续性文本;后者中的《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和《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又分别独立为一个非连续性文本。
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到,“本单元首次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的课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教师要充分理解编排意图,指导学生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直观、简明的呈现形式,学习从文字、数字、图画等各种文本形式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概括,加深对事物的概括和了解”;在“教学重点和课时安排”中 ,要“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注意上述提到的“首次……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的课文”。出现这样的课文,在习得阅读方法上是很好的例子,教师就要引起重视。
2.提示“学习提示”
这一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在“学习提示”中提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上一届五年级的44个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不约而同地说喜欢第二篇。理由是,图文结合,能迅速找到自己需要搜索的信息;看来,图文结合的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阅读,学生更更喜欢,也更有成就感。
3.“习作”要求
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对于学生,是不是“读一读”,几句话带过就可以了呢?我们一起来看本单元习作:
从“撰写”的第二点“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 ”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搜索、提炼信息,还要学习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信息。所以,这篇尽管是略读课文,但因为是“首次”,意味着,上课的环节,老师应该着力更多。
实际上,根据统编版教材的螺旋上升的能力要求,每一次正式提出的语文素养之前,都会不止一次的提前“铺垫”的特点,在这个第一次正式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之前,教材其实是不同程度的出现过类似或者接近的文本。比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加油站”的火车票,个人认为,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后的资料袋中,列举的做观察记录的两种形式,接近于非连续性文本;在单元习作中,常常是图文并茂,甚至于结合图表,来讲述习作要求,也接近于非连续性文本;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接近于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还有一些课后的补充的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链接,接近于纯文本的非连续性文本。
生活中,各种物品的生产说明书、车票、景区地图、制作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协议、合同等,这样的非连续性文本更是无处不在。其实,我们的语文练习卷中,也常有类似的一道阅读题目。通常简单一些的,学生的得分率较高;稍微难度大一点,就容易失分。
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的阅读指导,比起一些文学性的选文来说,更为重要。如果我们忽略或者不重视,势必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损失。
四、教什么?怎么教?
当教材第一次正式出现非连续性文本,教师不会教怎么办?应该怎样教?如何做到图文对照阅读,形成信息互补,形成图表阅读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目标指向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形成。小学阶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第29页)。
在上编的第五章,列举出非连续性本文阅读的常用策略:图文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策略、解释与推论策略、比较归纳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书中结合课例,有详细的讲解。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怎样教?在中编中有非常成熟的课例来说明白:指向图文阅读策略的形式、指向推论阅读策略的形成、指向比较阅读策略的形成、指向评价反思策略的形成等四章。
此外,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体现不足,需要有心的老师结合生活、其他学科,并整合教材进行开发,这可以参看书的“下”部分。书中,由上好一节非连续性课文的课堂教学,到非连续性资源微课程的开发,这本书介绍都非常详尽。作为一名有心的语文教师,仔细阅读本书,将带给自己不一样的收获。
五、结语
“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与生活亲密相连,强调阅读能力要与生活结合,强调阅读指向生活、回归生活,让语文逐步从“应试之学”走向“应用之学”。借用《序言》中的一句话,“与其说这是一本语文教学研究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着眼于培养人完整素养的书”。通过适当开发非连续性文本指导学生阅读,让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阅读回归学生的生活,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将感性的审美阅读,与理性的实践阅读紧密结合,这样的阅读才是指向培养人“完整素养”的阅读。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修行在课堂”。教师要根据文体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策略进行教学,专注于课堂教学,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当自己的专业成长到一定时候,便可以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
祖庆老师在《从课程到课堂》中说,“专注力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原动力”,让我们一起修炼自己的专注力,无论何时——“专注地拜师”“专注地阅读”“专注地做课程”“专注地写作”吧!
合上书,用心专注于自己的课堂,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生长”便真正“开始”。
转自:“芝麻门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